光明日报北京7月11日讯,记者周世祥报道:近期,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的通知》,标志着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的正式开启。该活动计划培育200个此类团队,并对其实施持续的跟踪扶持与示范推广。
据相关消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选拔对象仅限于我国各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机构以及创新团队,其中包括军队院校。申报的团队需坚定支持党对教育领域和科技创新的全面领导,秉持“四个面向”的原则,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专心致志于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勇于攀登科学领域的巅峰。团队领导需为本单位在职员工,具备优秀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高尚,治学态度严谨,专注于国家关键战略需求及全球科技发展前沿,致力于科学研究与技术革新,产出具有显著影响力的科研成就,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团队建设等多个领域表现优异;团队成员需拥有适宜的年龄、职称、学历和学术背景,人数分配得当,其中人文社科类成员应在8至25人之间,理工科类成员应在20至60人之间,对于主持重大科研项目的团队,成员数量可适当增加,前三批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负责人及成员不再参与新一轮创建;团队需具备团队协作、无私奉献和凝聚力,职责分工清晰,运作机制流畅,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健全且合理,实施老中青“传帮带”机制,确保其完善和有效性,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团队负责人及成员未曾出现师德败坏、违纪违法等不良行为。
《通知》明确指出,各省(市)的高校需根据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创建标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遵循自愿申报、逐级选拔的原则,积极开展创建工作。教育部将安排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从中挑选出优秀团队,并最终通过中期评估、统一认证等环节,确立本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名单。
《通知》明确指出,教育部将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建立进展视为关键评估标准,在实施重大教育改革试验和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时。各地及各高校需依据现有的科研任务和人才培养规划,主动构建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舞台,并在职业发展路径、科研活动、奖励措施等多个层面,全面加强对于“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扶持与保障。教育部及全国各地各校需对构建团队示范的模范做法进行归纳与传播,广泛推广,以充分展现其示范效应和带动影响。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