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某个时刻起,翻开报纸、杂志或浏览网络,解读众多教育“谜题”的说法屡见不鲜。例如,解析课堂教学技艺的谜题、破解家校共育的谜题、解码教师职业发展的谜题、解密学校管理的谜题等。杰出的教师们仿佛都变身为了“解码高手”。
有人以高科技为幌子进行所谓的“密码破解”。在深夜的家长群中,一条信息突然闪现:“某机构推出了‘量子波动阅读法’,声称孩子能在三天内读完《史记》!”随后,报名的接龙如潮水般涌来,瞬间占据了整个屏幕。众多类似的“秘诀”层出不穷——诸如“右脑潜能激发指南”以及“智能AI增分策略”,还有“哈佛精英思维模式”以及“诺贝尔得主子女教育理念”等等……教育领域似乎笼罩着神秘的面纱,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秘诀”被解开,家长们、老师们乃至整个社会,都在焦虑的情绪中疲于应对,奔波劳碌。
即便我在教育领域耕耘了四十余载,心中依旧充满疑惑:难道教育领域真的存在众多难以解开的“谜团”等待我们去揭开吗?
别把“伪科学”误认为是“教育密码”
确实,教育研究的探索之路永无止境,尤其在心理学和脑科学等前沿领域,众多未知的领域正等待我们去挖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存在许多教育之谜等待我们去解开——这指的是对某些内在机制的深入揭示。
我回想起蒙台梭利这位教育家所著的《童年的秘密》,书中深入探讨了6岁以下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其独特之处,并对幼儿心理出现异常的种种迹象以及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矛盾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她还论述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成长过程、幼儿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及环境因素、幼儿心理的多样性、成人与儿童的矛盾等四个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幼儿教育的准则以及教师和父母应承担的责任。以现代语言表述,蒙台梭利揭示了针对六岁以下幼儿的教育奥秘,其影响延续至今。
脑科学研究表明,睡眠对于记忆的强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反馈能够有效提升学习的动力。这些研究成果为教育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这些被称为“密码”的发现,对于教育的发展进程具有推动作用。因此,我并不完全反对解开教育领域的这些“密码”。
然而,现今网络上有许多所谓的“破解密码”广为流传,甚至备受追捧,但一经审视,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破解”实为“伪科学”,因为它们与已被实践验证的科学结论相悖。比如,“青少年每天需要8到10小时的睡眠”这一科学常识,然而近年来,有人宣称“破解了睡眠的密码”,声称“通过夜间聆听α波音乐可以激活海马体,并且一小时的睡眠效果相当于三小时”。这类所谓的科学谬论,其根本目的在于欺骗家长们,使他们热衷于购买所谓的“助眠神器”。
这种被破解的“密码”背后隐藏着商业目的,难道这不就像“点石成金”那般荒谬可笑吗?
我发现了一些关于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文章,它们的文字质量不错,且蕴含着不少智慧,然而,文章中讲述的却都是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基础性的内容现在却被作者们夸大其词,将其美化为“密码”“秘诀”“绝招”,仿佛是他们的独门秘籍。实际上,这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来谈论那些众所周知的基本技巧。这种行为无疑是典型的急功近利。
最好的教育,早已藏在常识之中
实际上,教育并非充斥着所谓的“密码”。回顾自孔夫子至陶行知,几千年的教育历程充分表明,教育的真谛其实极为简单,几乎可以称之为朴素,它不过是一种建立在常识之上的实践活动。
孔子在游历各国期间,并未随身携带所谓的“密码手册”,而是依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普遍理念,启迪了三千弟子的智慧;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土壤中深耕,并未倚重深奥的理论,而是凭借“生活即教育”的坚定信念,对乡村教育进行了全新的塑造。
确实,教育的核心并非隐藏在所谓的“秘密”里,而是深植于日常的常识之中。正如孔子所言:“学习并适时实践,岂不令人愉悦?”陶行知也曾提出:“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教学与实际操作应紧密结合。”苏霍姆林斯基亦强调:“若缺乏自我教育,则无法称之为真正的教育。”雅思贝尔斯指出,教育应当是关乎灵魂的塑造,而非仅仅是理性知识与认知的简单堆砌……若有人仅将自己局限于学习与认知的范畴,即便其学习能力再强,其灵魂亦将显得贫瘠且不完善。
显而易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教育专家所阐述的教育核心,都不过是常识而已。若将这称为“密码”,那么这些“密码”早已被他们一一解开。然而,若故意去破解这些“密码”,除了创造一些令人费解的新名词和新术语,只会凸显出破解者的肤浅和无知。
教育的根本议题,理应始终以“人”为中心。我们需尊重人的成长轨迹、关注个体的独特需求、提供耐心与关爱——这些看似平凡的道理,实则构成了所有教育实践的基础。教育的最终追求,并非解码无数“谜题”,而是激发生命的自我意识和内在力量。
衷心期盼我们的教育能减少嘈杂,增添几分宁静。若家长们摒弃对“速成秘诀”的盲目崇拜,若老师们放下对“革命性创新”的执着追求,我们或许能领悟到——最优质的教育,其实早已蕴含在平凡的常识里。(作者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前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