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利是我名,家在河南濮阳,农忙季节便在家乡耕种,而闲暇时分则选择前往城市打工以赚取生活费用。不久前,麦收工作告一段落,我便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在马驹桥周边寻找工作机会。清晨五点过后,工作机会相对较多,但到了七点之后,找活儿就变得愈发困难。无论是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砌筑墙体还是铺设地面,这些工作我都能够胜任。一旦没有工作可做或是工作结束后,我便会前往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每当打开书本,心中便涌起一股愉悦的惬意,连续阅读数小时,那份感受实在美妙!
未曾料想,我在北京图书大厦观看陈行甲新书分享会视频的内容竟然走红网络。此前,我对陈行甲老师有所耳闻,当看到现场的海报时,我便前往。没想到,我被编辑捕捉到了镜头,随后这段视频被上传至网络。在现场,陈行甲老师还慷慨地赠送了我他的亲笔签名书籍。我感到无比激动,同时也深感幸运。
我其实很早以前就曾踏足北京的诸多书店。大约在2005年前后,我初次抵达北京,那时正随一位同乡参与地铁建设。闲暇之余,我在街头购置了一张地图,翻看着地图时,脑海中浮现出曾阅读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北京图书大厦藏书丰富、环境宜人,于是心生一探究竟的念头。历经数趟公交辗转,我终于抵达了那座大厦,一踏入其中,发现其情景与文章描述的颇为相似,果真不俗!那家书店比我以往所见的都要宽敞,楼层数目众多,书籍种类繁多。我走进大厦,向一位正在购书的顾客询问:“在北京,还有哪些书店?”他告诉我说,还有王府井书店和中关村图书大厦。随后,我特意前往这两个地方进行了探访,感觉非常有趣。
为何选择“打卡”?因为我热爱阅读。记得四年级时,村里的张老师对我们说:“‘深水才能养大鱼’。写作文就如同养鱼,你们应当多读书,这样在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随后,他还为我们订阅了《中国少年报》,全班同学都翘首以盼,这或许是我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的起点。
我父亲曾在集市上为我购置了两本图书,至今内容仍历历在目。其中一本是《雷锋的故事》,书中讲述了雷锋报名参军时因体重不足而发生的趣事,以及他驾驶车辆和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另一本是《动脑筋爷爷》,书中收录了众多生活中的难题,例如有小孩向爷爷提问:在周长相同的情况下,圆形的管道和方形的管道哪个吸水更快呢?爷爷回答是圆的,因为横截面大。
初中毕业后,由于村里的小学人手不足,我便成了代课教师。面对200多名学生和5个班级,我教授过语文、数学、自然科学、品德教育以及体育等课程。那时,每节课的开始都是阅读,我会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此激发他们对阅读的热爱。随着家中孩子的出生,我需要赚取更多的收入,于是开始了同时耕种土地和打工的双重生活。
网络热度攀升后,有人留言对我说:“大量的关注涌来,你应当好好把握。”我心中不禁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变得如此受欢迎?像我这类热爱逛书店的人并不少见,或许正是因为我的外表与“读书人”形象存在一定反差,从而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大家对此事的关注表明,大家对于阅读和知识抱有极大的重视,都希望通过阅读来提升自我,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我的名字中嵌入“诗”字。家传的祖训言道,“遵守法度,诗书教诲子孙,义理传承家业”,这些字眼便构成了各代人的称呼。刘氏家族中,我这一辈有众多成员,均以“诗”字为辈分。我认为,先辈们以此言教诲后人,实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期盼我们广读诗书、提升文化素养、维护良好的家风。
阅读,是提升自我的一种方式,许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如今,大家的生活节奏加快,似乎很难找到空闲时间来阅读。然而,人类具备一定的能动性,若真心想要阅读,总能够挤出时间。如今,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手机中的电子书、新闻资讯、短视频等,都是知识的宝库。即便是从事电焊、砌墙等工作的工友们,也能通过查阅书籍和视频,了解如何测量长度、如何切割、如何捆绑,一切变得清晰明了。读书,提高了水平,才能把事情做好。
今年我已满五十八,子女已各自成家立业。在生活上,他们能够自立更生,这让我减轻了不少负担。然而,人还是应该有所事做,有所追求。阅读也是一件乐事,“中”了心,它不仅能让我们获取知识,还能帮助我们放松身心,愉悦心情。
(人民日报记者张明瑟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