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是伯恩德·海因里希的自传,记录了他作为生物学家与跑步发烧友的生涯轨迹。在书中,他巧妙地将个人成长的故事、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及跑步的哲学思想融为一体,生动地描绘了他如何借助跑步与科学研究的力量,去领悟生命、自然与时间的紧密联系,并持续地追寻生命的真谛与人类潜能的极限。
本书把跑步当作一项实验,通过跑步这一方式,深入探究了人体的生物钟、新陈代谢以及耐力等科学议题。作者自5岁起便踏上跑步之路,直至创下多项超级马拉松的纪录,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其跑步生涯中的挑战与突破。此外,书中还深入讨论了生命的价值、自然界的法则,以及人类在时间面前的微不足道与崇高伟大。
《生物钟与抗衰革命》一书,由贝恩德·海因里希所著,毛大庆担任翻译,并由湛庐文化以及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内文选读:
长久以来,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衰老与新陈代谢的速度密切相关。这一观点的依据源于一个理论,即体型较大的生物往往拥有更长的寿命,而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通常低于体型较小的生物。
大多数昆虫在成虫阶段的生命周期极为短暂,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在空中飞行时能量消耗极大;然而,它们的幼虫阶段却能持续数年之久;这主要是因为幼虫阶段的能量消耗相对较小。
小鼠与鸟类相比,其代谢速度显著更快,性成熟亦更为迅速。然而,即便是在进行剧烈运动或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体型较大的动物亦能实现与小鼠和鸟类相近的代谢速率——科学研究表明,这两种状态均会促进衰老的进程。
汉斯·塞里在其关于“全身性适应综合征”,亦即“塞里综合征”的实验中,提出了这一理论模型。在该实验中,研究人员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迫使实验动物进行持续运动,二是将动物置于寒冷的环境中,目的在于提升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
目前所掌握的信息表明,通过冬眠等手段减缓生理活动,可以显著减少生物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这导致一些小型哺乳动物的寿命得以显著增加,甚至超过一倍。在食物短缺的困境中,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同样会降低,从而实现寿命的延长。以乌龟为例,这种广为人知的长寿生物,其生存之道便是摄取食物较少、行动迟缓、心跳频率低。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让身心得到放松,避免给自己施加过多压力,维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这便是延年益寿的关键要素之一。若你的新陈代谢和心跳速度变得过快,那么你可能会像小型动物那样,寿命相对较短。
若该结论成立,对热衷于锻炼和长跑的人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而对那些沉溺于沙发土豆生活的人来说,却是个喜讯。我的父亲对此理论表示认同,因而对我坚持跑步的习性常抱有忧虑。尽管他年轻时曾自豪地宣称自己曾是位优秀的跑者,但受“龟息”养生观念的影响,他有意减少了锻炼的次数。
塞里综合征将人体生理、内分泌系统、生活节奏和能量消耗紧密相连,然而,这一理论似乎并未得到充分的实证支持。尽管如此,有一点是明确的——食物的摄入量与寿命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例如,我们已知,那些食物摄入量受到限制的动物,如老鼠,其寿命往往更长。但问题是,通过强制性的食物限制,即节食,是否真的能够达到延长寿命的效果呢?这一结论让人心生疑窦,因为相关理论是在实验动物身上得以证实的,而这些动物在食物限制的条件下,往往被囚禁且剥夺了运动自由。更进一步,我甚至质疑,卡路里过剩的情况或许会导致动物生长加速,更早地步入成熟期,从而在总体上缩短它们的寿命。
与我们对塞里全身性适应综合征的先前理解不同,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适度的压力可以降低衰老速度,并有助于延年益寿。这种压力涵盖了诸如轻微辐射、超重力、寒冷、高温、节食以及运动等形式。而那些可能缩短寿命的压力,往往表现为高强度、持续时间长,且不给身体提供恢复机会的行为。
有观点提出,人的衰老过程实际上是由DNA所主导的。然而,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探究事物运作机理的一种途径是,通过人为地引入一些变化,然后观察这些变化与事物在自然状态下的表现有何不同。
遗传物质研究领域中存在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实例,即早期衰老症。这种疾病会引发人类过早衰老,属于遗传性病症。患有此症的儿童在十岁时就可能显现出生理衰老迹象,并展现出与正常衰老相似的种种特征,最终在青少年阶段因早衰而离世。
DNA被封装于染色体内部,染色体两端还拥有一种称作“端粒”的帽状结构。这些端粒就像刹车一样,可以限制染色体末端的活跃度——这种限制机制极为关键,因为细胞分裂必须在恰当的时刻停止,否则细胞会无限制地增殖,比如引发癌症。
此中要害在于细胞需精确调控哪些基因在何时被启动。端粒在此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确保染色体在基因需表达前保持紧密缠绕,宛如为基因系上一把“保护锁”。在细胞正常衰老的过程中,这把“锁”会逐渐磨损——端粒会变短或受损,这不仅与衰老现象紧密相连,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病理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