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号沉没多年未被精准定位?背后真相令人揪心

纪录片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拍摄现场。

英军战俘后人与林阿根(前排老者)、中国渔民后代见面。

“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复原图。

以上图片均为方励提供

在2014年,我首次听闻“里斯本丸”号这艘沉船。在一次出海的途中,我无意间得知这艘船至今尚未被精确地定位。由于我来自地球物理专业,并且长期从事海洋探测相关的工作,出于一种挑战自我的心态,我立志要找到这艘船。

船只定位的深入研究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1942年9月的末尾,一艘名为“里斯本丸”号的日军武装运输船,肩负着运送1816名英军战俘的任务,从香港起航驶向日本。然而,由于日军未遵守《日内瓦公约》的规定,未在船上悬挂任何标识战俘运输的旗帜或标志,这艘船在航行了三天之后,于舟山东极岛海域不幸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在沉船之际,英国战俘们纷纷跳水求生,却不幸遭遇日军的猛烈射击,惨遭屠杀。与此同时,东极地区的渔民们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投身于营救行动中。经过25个小时的艰苦努力,“里斯本丸”号终于沉入海底。

岁月如梭,那沉睡的“里斯本丸”号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被人们遗忘。随着定位工作的接近完成,我猛然醒悟,我站立的海域之下,埋藏着800多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年轻灵魂,他们如同尘封已久的秘密。我渴望揭开这些秘密,聆听历史的回声。正是这一念头,激发了我拍摄纪录片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的初衷。

“打捞”沉船——

一段关于历史、生命、人性的记录

我视此片为一段历史的见证。在“里斯本丸”号沉没之前,那些成千上万的青年战俘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遭遇?为了查明他们的经历,我们分别在《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和《卫报》上发布了寻找失踪者的公告,最终成功联系到了380多位幸存者后代,搜集到了上万张历史影像资料,并且亲自对130多位受访者进行了访谈,其中包括三位年近百岁的事件见证者——皇家苏格兰军团二等兵丹尼斯·莫利、米德尔塞克斯军团二等兵威廉·班尼菲尔德,以及参与过救援行动的中国渔民林阿根。

遇见那三位长者,岁月的沧桑与身体的不适使得回忆与叙述变得异常艰难。他们是否还能记起、是否还愿意回忆起往昔的情景?我特地带来了那艘船当年的声呐图像,与他们谈论起船上的往事,逐渐唤醒了那些被尘封已久的记忆。

遭受攻击后,日军将英国战俘悉数囚禁于船舱的最底层,他们用木棍和帆布严密封堵了舱门。顿时,一种绝望的氛围在战俘中迅速扩散。不愿被囚禁,英国战俘们开始尝试自救,破开舱门跳入大海以寻求生机。

然而,他们跃出船舱,迎来的并非自由,而是日军那狂乱的枪林弹雨。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成百上千的中国渔民驾驶着渔船,拼尽全力进行营救,带来了生的希望——“若非中国人出手相救,我们恐怕早已命丧日军机枪的扫射之下”——回忆起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莫利的双手不禁微微颤抖,眼中流露出的,是深深的恐惧与后怕。他向我透露,那些中国渔民或许并不知晓,他们所救助的生命远超他们的想象。这段叙述让他的女儿丹尼斯·维尼深受触动:“中国渔民堪称英雄,若非他们及时赶到救援,我父亲可能无法存活,那么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在激烈的枪炮声中,我国渔民共派出46艘小船,进行了65次救援行动,成功救助了384名英国战俘。在乡亲们的指引下,年仅17岁的林阿根驾驶着小舢板,从清晨8点一直坚持到中午,总计救助了8名战俘。

导演方励人民日报刊文,谈《里斯本丸沉没》背后的故事__导演方励人民日报刊文,谈《里斯本丸沉没》背后的故事

我那时正朝着岛屿的方向奋力游去,注意到岸边遍布着众多岩石,心中正琢磨着如何攀爬上岸,却在一瞬间瞥见了一艘小船。提及中国渔民的慷慨援手,班尼菲尔德的眼眸中依然流露出激动的泪光,他由衷地感谢中国渔民,因为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拯救了他人,即便这样做可能会让日军摧毁整个村庄。

遗憾的是,影片尚未与观众见面,三位见证者却先后离开了人世。然而,幸运的是,在历史即将画上句号之际,我们成功地对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进行了抢救性记录,将其公之于众。

在拍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这部影片实际上是对生命历程的忠实记录。那些遇难者的身份是什么?他们的亲人是否知晓他们的遭遇?事件爆发后,他们的家庭又经历了怎样的变故?随着采访的逐步深入,这些故事对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触动。

在英国的初次探访期间,众多故事让人深感悲痛。有些遇难者连遗骸或骨灰都未曾留下;有些遇难者连墓碑都没有,只有祖父母墓碑底部刻着的一行模糊的文字,推测他“或许遭遇了溺亡”;有些人始终珍藏着遇难亲人的信件,信中,那个22岁的哥哥叮嘱当时年仅5岁的弟弟,将来要好好照顾家人……

我清晰地记得那位首位受访者罗恩·布鲁克斯。在最后一次见到他的父亲查尔斯时,罗恩年仅5岁。过了很久,家人才得知查尔斯在战俘期间写给母亲的最后一封信,信中他谎称自己还健在,这使全家人误以为他尚在人世。直到1945年,他们才正式收到查尔斯的死亡通知,那一刻,他们心中最后一丝希望也随之破灭。如今,近80年过去了,提及这段往事,罗恩依旧泪如泉涌。他始终珍藏着这封信,信中言道:“我坚信我们不久便能重逢,我将我所有的情感都倾注于你,你和孩子们务必保持乐观的笑容。”

亲历者的叙述以及家属的言辞,让我深刻认识到这部影片同样是对人性的深刻记录。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即便历经数代,亦难以完全愈合。在班尼菲尔德离世之际,他的晚辈在电话中向我透露,在临终前,老人仍旧难以忘怀那段历史,那段如同噩梦的经历,成为了他最为痛苦的回忆。众多遇难者的家属,终身都在追忆和怀念着亲人,这段历史成为了他们心中永恒的痛楚。

此片深入探寻了人性的另一维度——在极端恶劣的境遇中,个体如何进行道德抉择?这样的抉择是否会被现实困境所束缚?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渔民呈现出了他们的答案:面对衣衫湿透、身体裸露的英军战俘,他们慷慨地提供了衣物、热水以及食物;尽管岛上农田稀少,渔民们长期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然而为了安置获救的战俘,他们毫不犹豫地倾囊相助。尽管如此,每当重新谈论这段过往,林阿根以及众多渔民的后代们,都普遍认为那只是他们理应承担的责任。

中国渔民展现出无畏生死的人道主义情怀,这种精神穿越时空,照亮了人们的心灵。2020年,林阿根离世之际,众多英军战俘的后代纷纷寄来悼念电文,他们表示:“他留给世界的财富,涵盖了勇气、英雄气概,以及一个人在遭遇人类极端恶劣行径时所展现出的善意。”

延续温暖——

一场跨越时空、国界、民族的和平追寻

今年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这一历史事件所蕴含的现实意义愈发深远:它不仅承载着某个国家或民族的独特记忆,更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历史财富。而探寻“里斯本丸”号沉没的历史,更是一场跨越国界的合作之旅。

在探寻历史的长河中,英国历史学家托尼·班纳姆率先挖掘,其作品《里斯本丸沉没:英国被遗忘的战时悲剧》为影片贡献了丰富的素材。随后,作为电影工作者,我接过了接力棒,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转化为生动的视觉画面,使之成为人们能够直观感受的历史篇章。此刻,接力棒已传递至全球观众的掌心,观影之际,他们对于战争与人性的深刻体会与深思熟虑,将汇聚成全球范围内的强烈共识,这种共识使得各国携手守护和平成为现实可能。

中国渔民与英国战俘之间的,生动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即便是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人性中普遍的善良依然熠熠生辉,来自不同国度的人民依然能够携手同行,为对方带来慰藉与支持。

令我感到高兴的是,这份温馨的氛围一直延续至今。在电影里,英国士兵约翰·韦弗与他的中国新娘梁秀金从相恋、步入婚姻殿堂到失去联系的故事,打动了众多观众的内心。今年3月17日,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在英国举行了首映式,梁秀金的独生女黄婉琼和我一同前往英国。此次同游,旨在追寻“万里寻亲”之旅——韦弗的两位侄女与黄婉琼在舞台上重逢,83年前形成的血缘关系让三位老人激动落泪,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在5月20日这一天,“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的揭幕仪式在青浜岛隆重举行,18位英军战俘的后代特地从英国远渡重洋,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自《里斯本丸沉没》上映后,我收到了超过130封表达感激的信件。在这些信中,有一封特别让我印象深刻,信中这样表述:“尽管历史伤痕累累,但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善举依旧让人感到鼓舞。其中最宝贵的教诲便是要铭记历史的重要性,这一点我们必须铭记在心。”这同样也是我们今天想要传达的声音:我们应该珍惜和平,让战争的火焰不再蔓延。

本报记者李欣怡对纪录片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的导演进行了采访,并对其进行了整理。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三十头镇卫生院 黄石市委机关幼儿园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