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午后,因获奖感言而崭露头角的90后新锐作家刘楚昕莅临广西南宁,为其作品《泥潭》举办了首场线下发布会。活动落幕之际,刘楚昕与南都、N视频的记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他在谈论为何执着于追寻作家之梦、如何理解命运等话题时,所发表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据悉,漓江出版社透露,《泥潭》的预售量已经超过了40万册,这一成绩在近年来的文学出版领域堪称奇迹。
刘楚昕出席《泥潭》新书发布会。
在荣获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项的《泥潭》之后,刘楚昕在颁奖典礼上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提及自己自十三四岁便立志成为作家,尽管投稿屡遭拒绝,即便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也未放弃对小说的打磨。随着他的倾力之作终于问世,面对南都记者关于他坚持写作原因的询问,刘楚昕回应道:“这或许与我的性格有关,若言辞尖锐,可称之为偏执;若用词委婉,则可称作执着。”他从事哲学研究,对于坚持这一概念,有着独到的辩证看法。有人问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实则难以定论。若我未能获得该奖项,似乎这便成了坏事,仿佛在说“人不应如此执着”。而正是结果,让整个过程显得合理化。
《泥潭》这部历史小说以武昌起义为舞台,通过多样的手法描绘了众多人物如同陷入泥潭般无法自拔的悲惨命运。那么,作者对于命运,尤其是那些对个人而言难以预料的灾难性遭遇,又是如何看待的呢?面对南都记者的提问,刘楚昕表示:“我认为命运是一个需要事后才能理解的词汇。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因果循环中,只有等到最后,我们才能回过头来看清,究竟什么是命运。”至于遭遇不幸,他出人意料地将之视为“一个重新审视人生、检视生活的契机”。他提到,生活中那些看似普通的事物,只有在失去之后,人们才会意识到它们的珍贵;而那些平日里被过分看重的东西,在厄运降临之时,人们才会认识到,它们其实并无多少价值。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发自广西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