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报道
屈原曾吟咏“日月何方,星辰何序”,其词句中蕴含着人类对宇宙永恒之谜的探寻。7月5日清晨,一场名为“天问”的科幻文学创作营的开幕典礼在成都的钟书阁书店隆重举行。阿来,作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以及天问科幻文学大赛评委会主席,莅临现场并发表了讲话。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大赛秘书长梁平对创作营的规划进行了深入阐释。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成都市作协主席熊焱也就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紧接着,科幻小说家何夕、经验丰富的科幻编辑及八光分传媒的创始人杨枫、天问科幻文学大赛的副秘书陈石依次走上讲台,他们各自从所擅长的领域出发,对科幻文学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心得的交流以及建议的提出,为在场的科幻文学青年作者和读者们呈现了一场丰富的科幻思想盛宴。
阿来
阿来:恢弘的想象力背后都有现实根基
在致辞中,阿来以《诗经》和《离骚》为起点,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他运用现代的视角对屈原的《天问》进行了深入剖析。阿来认为,优秀的科幻作品,其文字之中蕴含着无边无际的空间与时间感知,正如屈原《天问》中所展现的那样。科幻小说中的“幻”并非毫无根据的“幻想”,也不是简单的穿越或虚构,而是具有强烈的现实质感。刘慈欣的《三体》作品充满了现实感,其中那宏大的宇宙构想都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事实上,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展望未来,我们都并非身处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的幻想时空之中。
2024年10月18日,成都成为焦点,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的丰硕成果在此揭晓,彰显了全球华语科幻文学的旺盛活力。共计1162部作品,涵盖23个国家和地区,题材从硬核科技叙事到人文哲思实验,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多样性。在大赛同期,"天问青年科幻作家创作营"也正式对外揭幕。
梁平
梁平:打造从作品到IP的生态链条
梁平阐述了创作营成立的初衷及其重要性,指出该计划由中国作家协会引领,由成都市科幻协会和成都文化品牌促进会共同负责执行,并构成“天问”华语科幻计划的核心环节。他进一步解释道,创作营计划具备三方面的时代必然性:首先,它是对历史文脉的当代回应;其次,两千三百年前,屈原通过《天问》对宇宙进行探询,而今成都致力于成为“科幻之都”,继续传承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培训营承载着这一文化脉络的现代形态,将“天问”的探索精神转化为激发创作力的摇篮。同时,它也满足了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产业兴旺的背后,存在着优质内容供应的空缺。培训营致力于构建“创作与产业”之间的转化桥梁,为科幻影视、游戏、文化旅游等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此外,它还肩负着在全球科幻格局中展现华语力量的重任。《2024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显示,成都与北京共同占据我国科幻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一荣誉促使我们承担起培养华语科幻新秀的重任,确保中国故事在全球科幻画卷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梁平透露,每年成都将成为创作营的举办地,打造出“大赛-培训”相结合的生态体系。这一体系拥有实力雄厚的导师团队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同时开展线上支持。借助“天问云课堂”,实现课程直播、社群解答、创作竞赛等活动,打破地域界限,构建一个持续不断的“创作共同体”。在经过选拔和培训之后,创作营还将对创作成果进行长期支持,构建起从作品到IP的完整生态链。除此之外,活动组织者还将举办跨领域的稿件修改活动,邀请科幻期刊、文学期刊以及影视剧本创作者共同组成“三审团队”,对学员的毕业作品进行细致的修改和润色。同时,他们将与出版社携手打造一条便捷的出版途径,并计划推出“天问创作营”的作品集。我们期望,未来能够涌现出更多像刘慈欣一样的杰出作家,共同谱写华语科幻文学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