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剑川县甸南镇天马村的天艺园木雕馆里,传来笃笃笃、嗤嗤的雕刻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川木雕的传承人施顺华,手持刻刀,正一丝不苟地雕刻着《鲤鱼跃龙门》。木屑飞扬,眼前展现的是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
施师傅,您去年领取的传承人资助款项是否已经顺利到账?近期,剑川县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莅临天艺园木雕馆,特地向施顺华师傅询问相关事宜。施师傅搁下手中的刻刀,目光投向正在全情投入体验木雕工艺的游客,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回应道:“一切都很顺利。镇纪委的工作人员也时常前来探访,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及时提出。”当前政策支持力度强大,县域的发展态势日益向好,每天都有众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亲身感受木雕手作的魅力,剑川木雕凭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成功吸引了广泛关注,实现了品牌的突破。
金龙在木雕中腾空翩翩起舞,金鸡在雕刻中鸣叫迎接五更,百鸟在枝头欢唱,雕花更吸引了蜜蜂,这句流传于民间的谚语,生动地展现了剑川木雕技艺的卓越与精妙。剑川县纪委监委为守护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毅然承担起文化遗产保护监督的政治使命,积极运用“室组地”联动监督模式,对木雕产业从源头到终端的各个环节实施全面监督,并推动其活化利用,从而为剑川木雕的保护与传承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剑川木雕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覆盖范围广泛,专业性要求高,而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履职表现,对其保护成果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剑川县纪委监委肩负着“监督的再监督”的使命,采取调研座谈、实地考察、联合督查等多种手段,对相关部门在政策执行、职责履行、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监督,通过强有力的纪律监督,强化了部门的主体责任。同时,他们充分发挥了“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的功能,助力形成了“党支部+协会+公司+基地+个体户”的综合经营模式,规范了市场秩序,并促进了木雕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进程。同步构建起一个持续的跟踪评估体系,对从业者与企业进行定期的回访,并以此督促相关机构不断改进和提升援助措施。
剑川县纪委监委将监督工作扩展至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沿,推动文旅和发改等相关部门深入挖掘木雕文化的深层价值,并积极创新以“木雕+”为特色的产业模式。剑川县正迎来木雕馆的蓬勃发展,这些馆集创作、展示、研学体验和文化消费功能于一身。在此背景下,“木雕文化节”和“非遗研学游”等系列活动精彩不断。木雕元素不仅深入民宿、餐饮和文创产品,还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展示,同时为文旅融合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全县约有2.5万名从业者投身于木雕行业,该产业年度产值突破5.5亿元,这一比例超过了全县工业总产值的一成,剑川木雕已由传统手工艺演变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剑川县纪委监委的相关负责人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于文化脉络的延续至关重要,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他们计划在未来,深入探索“监督与支持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积极关注木雕行业的从业者及企业的声音,迅速协调并解决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高标准的监督和纪律执行,助力剑川木雕重焕生机与活力。 (赵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