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龚丰硕 通讯员彭露瑶
为了更深入地挖掘豫剧之母祥符调的艺术根源,促进青年一代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北医学院崇德书院组织了一个名为“访祥符古调,续豫曲华章”的非遗文化实践团。该团于2025年6月24日至30日,分别前往郑州博物馆、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以及实践团成员的家乡等地,进行了为期七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6月24日,实践团抵达郑州博物馆,专程参观了豫声豫调展厅。在那里,成员们仔细欣赏了那些精美的戏服及其独特的纹饰,对阎立品等流派传承人的艺术造诣和改革精神有了深入了解,并在展厅内留下了合影以作纪念。通过这次活动,青年学子们对豫剧和祥符调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原传统文化的决心。
为了更深入地探究祥符调的源远流长的传承之路,实践团于6月25日抵达了河南省封丘县的清河集祥符调展示馆。在那里,在传承人关小凤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员们借助那些宝贵的戏曲影像资料以及历史影像,对祥符调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前辈艺术家们执着坚守的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留下了珍贵的合影。此次访问不仅为青年与非遗传承人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也极大地提升了团队守护并推广这一古老艺术的责任感。
为了深入挖掘祥符调的艺术内涵及其传承状况,实践团于6月26日抵达了新乡市封丘县清河集村的祥符剧院。在那里,团员们对传承人关小凤及其女儿张聪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共同探讨了祥符调“七项基本功”的精华所在、其独特的风味,以及它在戏曲小品等现代艺术形式中的创新运用。此次活动中,成员们深切体会到了传承者的真挚情怀和责任担当,他们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维护文化自信,这需要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拥抱时代潮流,寻求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为了深入了解祥符戏曲中角色行当的表演艺术,6月27日,实践团的团员们来到了封丘祥符剧院,展开了戏曲行当的研习之旅。在关小凤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们细致地分析了生、旦、净、丑四种角色的艺术特色,特别对刀马旦中的花木兰、小生角色以及《三上轿》中的媒婆角色进行了程式化演绎的深入研究,并且亲自尝试了这三种角色的戏服装扮。本次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青年学子对戏曲中的符号化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一过程也为他们后续的艺术实践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为了磨砺祥符调的表演基本功,实践团于6月28日再次踏足祥符剧院,展开了专门的唱做特训。关小凤和张聪两位老师亲自传授祥符调的发声吐字技巧,以及“兰花掌”、“丁字步”等关键身段要领。他们通过一对一的精准矫正指导,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戏曲“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审美理念。此次深度体验式训练,使青年学生在对“手眼身法步”各环节的精心雕琢中,深刻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口授心传”技艺的温馨与深情。
为了增强对经典剧目实际表演技巧的掌握,6月29日,实践团队在剧院举办了唱段精细打磨的培训课程。团队成员全面学习了《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这一唱段的音韵特色,同时,他们还观看了关小凤老师演绎的《三上轿》中悲切唱段的情感表达。通过“学习、观察、领悟”的三位一体学习方式,青年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祥符调在叙事抒情方面的唱腔规律,而且从传承者的艺术演绎中深刻理解了“戏剧承载着道德教化”的文化内涵。
积极推广家乡的祥符调戏曲文化,旨在增强人们对这一传统艺术的认知和归属感,6月30日,实践团成员纷纷回到各自的家乡,深入社区、乡村和小学进行实地活动。他们通过开展认知调研来掌握民众对祥符调的了解程度,扮演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向大众讲述祥符调的历史渊源和艺术魅力,同时在小学里开设了富有吸引力的课程,通过展示服饰、赏析经典作品以及互动体验等方式,激发少年学生对祥符调的兴趣。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极大地缩短了民众与祥符调之间的距离,还在基层社区和校园中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次实践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如博物馆的寻根之旅、对传承人的深入访谈、乡村的问卷调查以及校园文化的宣讲,打造了一个“探寻根源、传承技艺、延续薪火”的完整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学子不仅全面梳理了祥符调的“七功”技艺及其流派的发展脉络,而且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戏曲小品的创作、乡村问卷的互动以及少儿戏曲课堂的开展,实现了戏曲文化的活化与传播。此次活动不仅巩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基础,让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当代生活,还通过年轻一代的实践展现了文化自豪感,为祥符调在新时代的持续繁荣注入了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