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安徽向前|烈山嬗变:一座资源型城区的文旅“觉醒”
吕欢欢 王晓飞
不久前,我驾车抵达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当导航系统提示“即将抵达南湖景区”时,车外的景色让人不禁感到迷离——湖面上波光闪烁,游船划过的轨迹宛如一道道优雅的弧线,而岸边那些工业风格的雕塑与随风轻轻摇曳的芦苇丛相互映衬,显得格外有趣。
谁能料到,这片总面积达20.05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过去竟曾是淮北煤田沉陷区最为严重的“城市伤痕”?
此乃淮北煤田的开创性勘探,那截半浸水中的钢管,标志着淮北煤田的开发建设正式启动。在南湖的一角,导游娓娓道来,提及当地历经数载,运用生态修复手段,将昔日煤炭开采后的塌陷地,转变成了现今的城市绿洲。
南湖湿地公园。牛旭东摄
晴空下,湖面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雨中则泛起轻柔的波纹,增添了几分生机。在园中漫步,会被22个各具特色的景点所吸引,诸如湖堤春晓、芦荻秋歌以及荷塘清韵等,此外,景区内还设有淮北国家矿山公园的纪念碑等众多景点。
去年,接待研学团队的次数超过了两万,工业遗址转变成了最直观的生态教育场所。不仅如此,这片往昔的荒废之地如今已是百种鸟类的栖息地,已然成为华东地区关键的候鸟迁徙中转地。
生态修复标志着烈山文旅转型的初始阶段。若继续向南湖4A级景区方向行驶约30分钟,便会抵达另一处4A级景区——四季榴园。在那里,眼前景象令人耳目一新——层层叠叠的石榴树丛与突兀的石灰岩地形相映成趣,一条蜿蜒曲折的“龙脊天路”宛如巨龙般腾空而起。
“龙脊天路”入口。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谁能料到,这条总长达到55公里的自驾游路线,其起源竟然是用于森林防火的专用通道。
当地民众感受到了石榴产业发展的益处,对石榴种植的热情持续攀升。如今,以塔山为核心,烈山石榴种植区已拓展至超过50公里长,总面积超过8万亩,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种植群落,该区域已成为全国六大石榴生产基地之一。烈山镇党委书记张琼站在观景台上,手持手机中的旧照片,满脸喜悦地分享道。
石榴被誉为安徽的优质产品,其产业不仅能够带动众多相关行业的发展,众多行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整个地区的繁荣,石榴产业因而成为推动安徽农业结构优化和助力农村振兴的关键性主导产业。
远眺龙脊山。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为何选择“带动”和“促进”?因为“景点规划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烈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朱赟琛表示,烈山区决定打破地域限制,首先以四季榴园景区为依托,将乡村旅游连成一线,进行统一规划,从而使得龙脊天路等景区得以快速发展。
冯先生,这位来自江苏徐州的游客,他早已听闻“龙脊天路”的大名。在今年“五一”假期,他携同老伴一同踏上了这段旅程。从徐州市出发,仅需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便可抵达龙脊山。上午,他们沿着蜿蜒的山路欣赏美景;中午,则品尝了地道的农家美食;下午,他们参观了石榴博物馆和明清时期的石榴园。在离开之前,他们还购买了一些石榴和石榴汁等特产,带着满满的收获和美好的回忆,一家人的旅程圆满结束。
张琼表示,从种植环节到产品加工,再到游客体验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我们构建了一个完善的产业体系。她补充道,去年该景区成功带动了周边村民,使得他们的人均收入增加了4000元。
云端露营基地。王彦启摄
南湖见证了烈山生态的恢复过程,四季榴园成为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典型,而即将开放的星空田园旅游综合体,预示着烈山文化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沿着四季榴园景区的方向,驱车往西南方向前进,大约过了半小时,便抵达了即将揭开帷幕的星空田园旅游综合体。这个项目占地超过200亩,巧妙地将乡村美景与时尚休闲元素相结合。
据悉,此项目实施“政府投资建设与公司运营相结合”“镇企合作、镇村共建、村村共营”的模式,致力于塑造一个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研学旅行、团队建设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具有皖北地域特色的乡村田园旅游综合体以及微型度假体验区。
王弈,项目运营副总监,他指出,位于中央广场处,一座直径达15米的圆形舞台正在紧张施工中,该舞台将成为“田园音乐会”的核心演出场所,届时,周末将呈现民谣、爵士等多种风格的沉浸式现场表演。
航拍星空田园旅游综合体项目。冯树风摄
观察可见,这一过程从生态恢复逐步过渡至产业整合,进而发展至休闲体验,清晰描绘了烈山区全面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
朱赟琛的办公室内,记者目睹了一份独特的“转型路线图”,其中明确了2015至2018年的工作重心为生态修复的攻坚,2019至2022年则致力于文旅业态的培育,而自2023年起,将全面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
她直言,皖北诸多景点普遍存在地域跨度大、数量众多且分布分散的问题。因此,烈山区在推进全域旅游的过程中,需突破传统旅游观念的局限,不再仅局限于单一景点或景区。相反,应致力于为游客提供全面、全程、全维度的旅游服务。这样,才能实现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和无死角覆盖,进而全面促进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构建以及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
展开烈山区旅游的手绘地图,以“G3京台高速”作为中心轴线,其西侧分布着以南湖公园为首的湿地景区,而东侧则向北扩展,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南庄杏树林、明清石榴园、八里岗水库等众多名胜古迹点缀其间,向南延伸,还有七彩和村景区等生态与人文相结合的景区。此外,正在建设的草庙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以及即将开业的星空田园旅游综合体等旅游与红色、旅游与农业相结合的项目也一一呈现,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整个全域旅游的布局跃然图上。
星空田园旅游综合体里的民宿。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朱赟琛表示,我们并非仅仅在开发景区,实际上我们正在重塑城市空间的价值。去年,烈山区荣登2024年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名录,成为皖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域。烈山区将致力于维护“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一金字招牌,并推动生态与旅游的协同进步。
告别烈山之际,我站在“龙脊天路”的里程碑旁边,看到了一块引人注目的标牌,上面写着:“徐州相距120公里,合肥则有280公里之遥。”这无疑彰显了烈山的雄心壮志——它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皖北的“旅游通道”,而是立志成为长三角地区短途度假的“热门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