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这一文化遗产名录中的43处遗址,自2004年首次被收录进《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已走过21个春秋。在这43处遗址中,有42处坐落于吉林省的集安市。
五月,一枚名为“晋高句骊归义侯”的金印重返故土,此举再度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使之集中在这个历经705年历史沉淀、在中国东北古代地区拥有独特风貌与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之上。
在过去的21年里,集安,这个曾经是高句丽都城的地方,将散落的文物点整合,打造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使得高句丽文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焕生机。
一个点:串珠成链的文明印记
在集安,每一处高句丽遗址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它们共同勾勒出高句丽文化的演进轨迹,同时亦记录了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交往、互动、融合的历史进程,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与发展。
集安市博物馆
5月18日,集安市博物馆荣幸地接收了“晋高句骊归义侯”的金印捐赠。这枚金印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枚晋朝时期授予高句丽的金质官印,它的加入使得博物馆的金印收藏更加丰富,并与馆内展出的四枚铜印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这一链条清晰地证明了西晋时期高句丽曾隶属于中原王朝的历史事实。馆长郭建刚指出,随着这枚金印即将被馆藏,该馆将对其进行重点展示,并配合馆内陈列的更新与布置。他坚信,这枚金印将成为集安市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吸引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与深入研究。
丸都山城(图片来自集安市文化广播和电视旅游局)
驱车北行至博物馆约十分钟后,丸都山城的轮廓便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显现。此城最初名为“尉那岩城”,其周长达6947米,七座城门依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城内遗留的荷花池,见证了“鲤鱼退兵”这一著名的战争传说——公元28年,高句丽人凭借池中鲤鱼与美酒智胜汉军,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抗争精神。沿着曲折的山路攀登,一座座瞭望台、宫殿遗址相继映入眼帘,高句丽人建造城池的秘密仿佛近在咫尺;在山城脚下,431座不同类型的高句丽时期墓葬星罗棋布,这些墓葬生动地展现了高句丽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身份中的丧葬传统,宛如一座露天的高句丽古墓博物馆。
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坐落在集安市东北方位,采用一整块角砾凝灰岩雕刻而成,碑身高达6.39米,其上环绕雕刻了1775个汉字。这些文字记载了高句丽始祖邹牟王的故事、好太王开疆拓土的辉煌业绩,以及设有330家守墓烟户的丧葬制度。作为目前所知最早且文字量最大的高句丽时期文物,碑文兼具篆书和楷书的风格,充分展现了高句丽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熏陶的特色。位于约2公里之外的“东方金字塔”——长寿王陵,也就是将军坟,被誉为建筑上的奇迹:它由超过1100块精心雕刻的花岗岩砌成,顶部巨石重量高达50吨,而护陵的石块与石条之间的咬合设计,即便历经岁月,依然能够抵御时间的拉扯与变化。长寿王陵的建造过程,充分展现了高句丽工匠的智慧与匠心。
长寿王陵
在集安度过的这些时日里,我们足迹所至的每一个地点,连缀成了一条贯穿古今的脉络,共同唤醒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记忆。上海游客史寅如此表达——这条线路是集安市精心打造的以高句丽文化为主题旅游带:它始于辑文门旧址的国内城,沿途连接古城早市、襟江门旧址、鸭绿江边的健走步道、安武门旧址、西城墙遗址、万宝汀墓区以及丸都山城等众多著名景点,最终到达高句丽遗址公园……将各个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线路,再以线路连接成一片区域,游客漫步其间,可跨越一江三城,欣赏十里山水美景,穿梭于千年古城之中,探寻历史留下的宝贵印记。
一座城:浸润日常的文化肌理
对于集安的居民来说,那丰富多彩的高句丽文化并非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深深地渗透到了他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集安人民在高句丽遗址公园里打太极拳
在雄伟的高句丽遗址公园中,众多古老的巨石静静诉说着高句丽独特的“石头文化”故事,而公园内出土的高句丽皇宫遗址,更是彰显了昔日皇室建筑的壮丽与气派。位于高句丽王城“国内城”的核心地带,如今的集安居民生活得宁静而舒适,那些古老的石土与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相互映衬,往日王城的威严已被岁月的流转转化成了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温馨底色。
《梦萦高句丽》在大吉他广场演出
夜色渐浓,大吉他广场的灯光逐渐亮起。在大型音舞诗画《梦萦高句丽》的表演中,舞者以“单臂拜莲”的姿态重现了长川一号墓壁画中的飞天形象,“雄碑祭祖”的队列则生动展现了好太王碑的庄重气派——自2007年首演以来,这场演出不仅成为了游客领略文化的必看节目,更是集安人民欢度佳节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
集安市博物馆自开放至今,仅有一项展览——“高句丽历史文物展览”。伴随着金印的归来,该展览的陈列大纲亦正处于重新编排的阶段。
路灯上的三足乌标志
城市的角落,高句丽文化符号无处不在。“神鸟”三足乌时而栖息于路灯之上,时而隐匿于公园长椅之后;漫步至“国内城”西南角的角楼遗址,长廊内复制的壁画生动地展现了那段流传于民间耳语的神话故事;在儒留园中,长者们于挂满书画的长廊间,向孩童们讲述着高句丽第二位君主“儒留王”开疆拓土的——在集安,高句丽文化早已超越了博物馆的展品,成为了人们闲谈时津津乐道的“咱们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深厚”,也是学生们作文中一笔一划描绘的“我家门口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群人:薪火相传的守护力量
这句标语之所以备受赞誉,不仅因为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的目光,更在于背后默默守护着文化遗产的执着者们。
“集安最美,因为有你”的标语随处可见
集安在21年间成功争取到国家文物保护资金总计2亿元,并实施了包括遗址本体保护、壁画墓防渗保护在内的30余项文物保护项目;此外,对17座高句丽壁画墓进行了数字三维重建,并设立了世界文化遗产点的全天候监测体系,对遗址及墓室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到了2020年,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更是荣获国家5A级景区的称号。
在守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更渴望将这些瑰宝呈现于众目睽睽之下。集安市高句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尚彦臣表示,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某些遗址的展示工作需付出巨大的努力。以丸都山城遗址为例,其环山步道的建设就达到了9777.8米之长。在运送建筑物资的过程中,我们探索了各式各样的途径。既要确保文物本身保持原貌,不受影响,又要让公众有机会亲临现场体验,于是我们决定回归最传统的方式,借助骡子和驴来运输物资。尽管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挑战,但如今我们已经看到了令人欣慰的成效。尚彦臣满意地说。
集安市高句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尚彦臣接受记者采访
姓高的好太王名叫安,文献中有时也写作高谈德。在好太王碑前,集安市高句丽文物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游客中心主任刘俊龙周围聚集了众多游客,他正满怀热情地向众人娓娓道来这块石碑的来历。刘俊龙从事这一领域已有20多年,无论踏足集安的哪个遗址,他都能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在这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目睹了集安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集安人民对高句丽文化的深厚情感也时常触动我的心弦。可以说,在我周围,每个人对这段历史都怀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共同致力于将集安的历史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
2004年,我尚在高中就读,时至今日,那申遗胜利的消息传来,我们共同走上街头欢庆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集安市文化广播和电视旅游局局长郭玉泉回忆道,在这21年的岁月里,他始终铭记着那时的激动与自豪,并最终投身于高句丽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之中。集安,一座纯朴的旅游胜地,近年来随着吉林文化旅游的日益兴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不仅有众多国内游客,还有不少国际友人。2024年,旅游收入更是高达63亿元。凭借高句丽文化这一肥沃的底蕴,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郭玉泉满怀信心地表示。
娄笑川,担任集安市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有限公司文创中心的负责人,正专注地从事着文物的修复工作。
娄笑川,作为集安市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有限公司文创中心主任,目前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使命——那就是为金印打造出极具吸引力的文化创意产品。金印作为高句丽文化的具体历史象征,其归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我们更应把握这一良机,推出优质产品,以持续吸引人们的关注。娄笑川的头脑里,那些产品构思已初露端倪;将它们从想法变为现实的想法,让他感到无比激动。
在集安市评剧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办公室内,总经理刘杉娜正与主创团队共同探讨《梦萦高句丽》的改编事宜。“我们期望将高句丽的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对演出进行一次全面的革新,并决定更名为《玄菟长歌》,以便让公众对高句丽文化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刘杉娜如此表述。
二十一年间,高句丽遗址保护工作始于申遗成功之际,如今已发展成融合“点线面”于一体的文化生态系统,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范畴,成为了集安人民文化自豪感的根基。集安人在它的守护下,领悟到了历史的深邃,追寻到了文化的根基,并在创新中展望了文明的明天。它将伴随集安度过漫长的时光,让那些千年的故事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散发出永恒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