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的童年
童年时光对我而言颇为寂寥,我常在角落里默默观望其他孩童嬉戏,心中生怯,不敢靠近。在那个岁月里,我的父亲被指为“坏分子”遭受批斗,我亦随之沦为遭受欺辱的“黑帮子弟”。昭乌达盟公署第二家属院里住着八十几户人家,每家院落都竖立着高耸的红旗,然而我家却只能悬挂白旗,那份屈辱难以言表。每当我想加入小伙伴们一同玩耍,迎接我的却是他们的辱骂与殴打。我常年在自家窗前静坐,凝视着眼前的一切——那飘渺的云朵,它们如同我老友般熟悉,一波波云彩来去匆匆。我家西边墙上立着一根木制电线杆,我常依偎在其旁,将耳朵贴近,聆听电流的低鸣,观察那些小蚂蚁在杆缝中穿梭,直至它们再次现身。我仿照地质学家的视角,细察屋檐下雨水冲刷得光洁的石子,观察它们独特的纹理;仰望天空,注视着飞翔的鸟儿和穿梭在紫色茄子花丛中的蜜蜂。由于孤独,我甚至会在路上捡起一块砖头,仔细端详它的正面和反面。我独自一人上学、放学,身边没有同伴相伴。在我孩提时代,除了人类,世间所有静谧之物都成了我的挚友,诸如树木、屋檐下织网的蜘蛛、铁皮制成的水桶,乃至在垃圾堆中偶然发现的烟盒与火柴盒。其中,我最向往的伙伴便是麻雀与燕子,它们身姿敏捷、翱翔自如。这些“朋友”对我平等相待,给予我无尽的慰藉。
在《万物有信》这一系列作品中,我描绘了充满生机的花楸树、落叶松、波斯菊、胡枝子,以及蝴蝶、灰兔、野鸽子、母鸡、黑颈鹤等众多动植物形象,同时也刻画了无生命的拴马桩、门闩、银手镯、酒盅、闪电和北斗星。这些生灵之间相互通信,倾诉着各自内心的秘密。实际上,这170多位写信者与回信者——无论是炊烟、太平鸟、灰柳、苔藓、土拨鼠,还是摇篮——都是由我一人所扮演。我以花楸树的视角、落叶松的视野、土拨鼠的观察、蝴蝶的洞察,乃至无眼的闪电之光、风的视角、门的眼睛,重新塑造了童年的天地。在每一种视点下,世界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些视角交织叠加,共同编织出一个绚烂的奇幻世界:那里有和煦的阳光、鸟儿的欢鸣、清澈的溪水潺潺。我穿越这些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实体,重返那纯净无瑕的童年时光。
笨拙者的觉醒
幼时我颇为愚钝,未能成功制作出任何一件玩具。你可能难以置信,我们儿时的玩具全都是我们亲手打造的。你或许更难以想象,那些在家属院里,手持自制弹弓、木制手枪、冰车等玩具的孩子,脸上洋溢着多么自豪的神情,而我则显得异常沮丧。若能让我轻轻触碰一下他们腰间别着的木制手枪,我都会感到无比幸福。然而,我无法制作出这些玩具——我既不懂得如何使用锯子,也不擅长操作斧子和凿子。腰间仅系着一条布带,却无枪在旁,心中失落之感油然而生。更令人不安的是,自幼便深知自己愚钝。一旦意识到自己愚笨,自卑感便会随之而来。自卑如同影子,时刻相伴,无论尝试何事,内心先响起:“你做不到。”因此,我变得畏首畏尾,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在我孩提时代,这些标准时而是一辆滑冰车,时而是一把木制手枪,接着又是攀爬墙壁、掏取鸟巢;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标杆转变为进入大学、在优质单位就业、担任科长……新的标准层出不穷,似乎永无止境。然而,某天我意识到,有一件东西对人生至关重要——它既无影也无踪,甚至常常被忽视——那就是一颗充满善良、正直与温柔的心灵。它是品质,不是技能,经得住时间淘洗。
弱者哲学
我对那些微不足道的生命充满喜爱。正如我儿时所领悟的那样:青草、甲虫、蚂蚁尽管常遭践踏,却依然展现出它们的美丽。同理,我对那些看似强大的统治者并无兴趣,认为他们既不美也不睿智。昨日清晨,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期待着微风将晚春的桃花瓣轻轻拂至我的肩头。一只甲虫迷迷糊糊地撞击了我的脸颊,随后重重地跌落在地(甲虫是摔在地上的,并非我所为)。它短暂地失去了意识,然后缓缓地翻了个身,开始缓缓地向前爬行。我注视着它那圆润且橙色的甲壳上点缀的黑点,觉得这世界上没有任何涂料能比得上它那闪耀的光泽。它缓缓地爬行着,最终径直飞向了空中。那正是我童年时遇见的那只甲虫,今天它看到我,向我打了个笨拙的招呼。
在这部作品中,我倾注了我所秉持的“弱势哲学”:这个世界并非由强者所支撑,而是由弱者来承担。弱者更能理解他人的内心,懂得友善与协作;他们知足常乐、自信满满,身上散发着质朴的美。当你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弱小角色,在人们难以察觉的角落里,正过着充满活力和色彩的生活。
在平凡中构筑神话
每日清晨,我睁开眼,窗外景象依旧。家中摆设未变,桌子依旧安放在原位,上方并无红胸花背的鸟儿停歇。夜晚,我蜷缩在被窝里,那里不会有封以鲨鱼皮为纸的信件,邀请我成为海盗。我对这个世界的单一感到不满,渴望踏入一个更加多彩多姿的领域——正如读者在书中所领略的:百灵鸟的歌声、白唇鹿的优雅、四胡的悠扬、水獭的灵动、母鸡的勤劳、花楸树的繁茂,它们的生活是多么的生动有趣!我愿以笔为器,创造一个比我身处的世界更加多姿多彩的世界,并愿意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世界的色彩与声音
我自幼便自学了绘画与雕塑技艺,亦自学作曲,对万物之形态与色彩抱有浓厚兴趣。由于学习音乐,我对节奏与声音尤为敏感。我不仅满足于创作一个故事,更渴望描绘出故事的背景——描绘一棵白桦树,需细致刻画其背后雄伟的冷杉与云杉,以及白桦树脚下绽放的蓝花唐松草。在撰写每一个故事时,我都愿意将声音融入其中:潺潺流水声、呼啸风声以及鸟儿的歌唱。缺乏色彩与声音的自然景象显得多么单薄,我渴望在这套书中所描绘的万度苏草原能够如同现实中的大自然那般栩栩如生。
民间记忆
我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情有独钟,我的曾祖母努恩吉雅曾给我讲述了许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我笔下得以重生,或者说,它们始终在我心中栩栩如生。因此,小叶椴树与柞树间相互通信,谈论关于精怪的故事,显得十分自然。假若我成为一棵树,我也会好奇:妖怪究竟藏身何处?它们又在做着什么?你无法想象在广阔的万度苏草原上,竟然没有一个妖怪的身影。那些妖怪既萌又胆小,日间它们躲在洞穴或是蒙古栎树叶堆中,而到了夜晚,它们便会现身,唱着歌儿,跳着舞。
想象力即神性
这本书的框架建立在想象力之上。世间金钱财富终有尽头,而想象力却无穷无尽,它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在我小时候,我崇拜那些在家属院里跑得快、跳得高、打架厉害的人。他们曾经风光无限,却最终默默无闻。他们缺乏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仅仅是打架、财富、人脉,甚至不是数学物理成绩优异,而是想象力,它是创新能力的象征。此书将引领你踏入诸多难以置信的境地、遇见独特的人物以及聆听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一切目的,仅仅是为了点燃你的想象之火。
万物皆故事
我对故事情有独钟。在我看来,每一只蚂蚁、每一只甲虫、每一片树叶都蕴含着故事。在这本书中,所有这些故事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动物们显得如此腼腆,昆虫们甚至有些害羞,树木有时也会表现出愤怒,云彩显得有些笨拙,野兔对友情的看重胜过人类,河流则始终牵挂着岸边的白桦树。没错,每一封信函都承载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些信件超过一百七十封,它们如同飘渺的云朵般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片令人陶醉的所在——那片名为“万度苏草原”的地方,那里有各式各样的动植物在等待着你的到来。
202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