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山,年近七旬,身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崇明扁担戏的指定传承人,未曾料到上海戏剧学院数字艺术设计研究生何雪倩及其团队会前来协助,将传承了六十余年的古老技艺进行数字化处理。“又见好戏”项目组的加入,标志着这种“一对一”的合作模式,近期在上海15个村镇已有超过30对成功实施。大学生们学习数字艺术专业,正运用高清录制、动作捕捉等先进技术,将非遗老艺人讲述的历史、他们独特的唱腔以及精准的身段等即将失传的民间声音和技艺,转变为可以永久存储的数字基因库。
何雪倩、朱雪山以及当地居村和文旅干部
在众多非遗表演项目中,不乏一些历史悠久的文艺形式,然而目前从事这些领域的从业者却寥寥无几。何雪倩借助上戏的“揭榜挂帅”项目,携手五所高校的青年才俊,自去年春季以来,便开始对上海的村镇进行实地探访。他们首先拜访了当地的文旅部门和驻村的“第一书记”,随后将流动舞台车驶入田间小道,于村舍设立数字放映点,并配备了图文并茂的观演指南以及志愿者的现场解说服务。在提供服务的间隙,着手梳理那些急需数字化支持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何雪倩强调:“用我们的青春和科技力量,守护这些即将消失的声音,是对我们文化传承最深刻的敬意。”
这群大学生在艺术科技领域有着卓越的才能。他们不仅精心收集并整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韵、形态和表演规律,更将这些资源进行了创新性的应用。他们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重现了濒临失传的珍贵唱腔,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了一个充满沉浸感的“民间小戏虚拟宇宙”。当年轻人戴上相应的眼镜和其他穿戴设备后,仿佛能够“站立”在百年戏台之前,亲身感受那些如今几乎难以一见的传统表演风貌。这也预示着,在将来,人们将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随时随地地观摩和学习手眼身法步的技艺。
数字技术的智能化应用,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有望提升乡村居民的收益水平。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诞生了“赏戏有礼”这一创新平台。依托当地特色地标和特产资源,通过文化创意与品牌联名的形式,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有了带货推广的机会。每一件商品都内置了追溯二维码,通过扫描,消费者能够洞察所购商品背后民间小戏的最新动态,从而实现了从戏台到指尖的文化追溯。目前,“又见好戏”的志愿者队伍正联合驻村“第一书记”,汇聚聋哑人士等群体,共同推动“非遗巧手训练营”的发展,帮助村民学习文创制作以及电商运营技巧,从而将“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