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L与我相伴已满一年,时光荏苒。在这段时间里,我累计行驶了2.9万公里,足迹遍布青甘环线、川西环线、贵州、云南等多个省份和城市。因此,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秦L真实车主的切身感受。
首先先说优点:
首先,这辆车确实非常节油;其次,我购买的是80公里的基础版;再者,由于家中没有充电设施,它几乎完全以燃油车的方式使用;最后,即便如此,一个月也只需充电一到两次。
在市区行驶时,开启HEV模式,油耗大致在3.5至4.2升之间;而在高速公路上,油耗通常在4.5至5.3升之间。满油状态下,在市区可以行驶超过1700公里,而全程高速行驶则大约能行驶1400公里以上。
我在成都工作,家乡位于湖南,往返老家的路程需要经过1200公里的高速公路,但当我到家时,仪表显示剩余油量还有大约300公里。综合计算,我一年大约消耗了1111升汽油,行驶了2.9万公里,再加上充电的费用,平均每公里的成本大约在0.29到0.33元之间,这让我觉得非常经济。
其次,我对这辆车的动力表现感到满意,毕竟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辆车,之前并未驾驶过性能卓越或是速度快的车型。然而,对我来说,目前这辆车的动力已经足够使用,尤其是在市区行驶时,遇到红绿灯,我总能率先冲出起跑线。
在高速公路上以130公里的时速行驶,若意图超车,只需轻踩油门即可,尽管我们不鼓励危险驾驶,但事实上,在高速路上超车通常是安全无虞的。
去年十月,我在青海的高速公路上体验了它的极速,当时车上载着四个人,我因为兴奋有些不敢再加速,毕竟安全才是首要。尽管油门并未全开,但坦白讲,这辆车并不擅长追求速度,它更偏向于运动风格。
第三,我对这辆车的造型颇感满意,毕竟它的模样颇似那位老大哥汉,再配上我国特色的尾灯设计,外观上又怎会显得丑陋?车身长度达到了4.82米,完全符合A+级车型的标准,若强行将其归类为B级车,就显得有些不妥了。
我选的青色,就是为什么不出黑色呢?怕太好看影响汉的销量?
第四,比亚迪的DMI 5.0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即便车辆电量不足,驾驶体验依旧如同纯电动车般顺滑,这或许与它采用的单一档位DHT系统有关。比亚迪在混动技术方面的实力,我必须承认确实相当出色,无论是动力输出还是行驶的平顺性,我都感到非常满意。
说完优点,我来谈谈它的一些缺点吧:
首先,发动机的噪音确实较为突出;其次,在行驶于高速公路且速度达到130公里每小时,或者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进行爬坡时,这种轰鸣声尤为明显;再者,若同时面临高速、高海拔以及上坡的复杂路况,几乎能感觉到发动机的声音仿佛就在驾驶室内回荡。
其次,空调中存在异味,这一问题始终如一。即便我曾前往4S店进行检查,更换了空调滤芯,清洗了冷凝器,异味依旧存在。那股味道,仿佛是泥土的气息,总之十分奇特。
第三,秦L的后排空间相对较窄,即便是与同级别的星瑞、艾8以及速腾相比,后排的宽敞度也略逊一筹。尽管秦L的车身长度最长,但它的轴距却显得较短,而且后备箱的设计也显得格外长。我认为这样的设计似乎并不十分必要。
第四,内饰的钢琴烤漆简直是个指纹吸附器,不仅如此,它还极易吸附灰尘。此外,其水杯架设计也存在问题,即使放置水杯也难以稳固放置,整体内饰设计显得十分粗糙。
面对降价带来的背叛感,起初确实让人感到痛苦,然而深入思考后,我们意识到尽早购买便能尽早享受,车辆并无大碍,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只要不打算更换车辆,就不会有损失。
我购置的同样是入门级配置,毕竟预算有限,而且在那段时间内我确实急需用车。持币观望者或许能获得更佳的性价比。然而,对我来说,那些附加功能并不关键,它仅仅是一个价值十万元的代步工具。
说了这么久,总的来说,我对它颇有好感,真心希望它能成为我五年的伙伴,甚至十年的知己。
来自普通农村家庭的孩子,购车时目标通常是八年甚至十年,真心希望比亚迪的质量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别让我失望,哈哈哈。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