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我国乘用车出口量达到了48万辆,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3.8%,新能源车型占据了41.1%的份额。然而,这看似强劲的出口数据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真相:我国新能源车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极其有限。
2025年上半年度,全球范围内新能源乘用车的总销量达到了772万辆,其中,我国国内市场的销量约为527万辆,这一比例高达68.3%。相较之下,我国以外的市场新能源车销量仅为244.9万辆。
在这244.9万辆的总销量中,我国品牌仅占据了12.7%的市场比例,具体销量约为31万辆。换言之,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实际占比仅为4.0%。
比亚迪一己之力,几乎承担了这一百分比的全部。在2025年的上半年,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实现了47万辆的佳绩,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32%,甚至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销量。
比亚迪出口的车型涵盖了Atto 3、Dolphin、Seal等多个系列,这些车型在欧洲、拉美、澳洲以及东南亚市场广受欢迎。在这些地区,真正取得稳固市场份额的,唯有比亚迪一家企业。
相较之下,大众集团在海外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58万辆,而特斯拉的销量为41万辆。比亚迪成为了唯一能够与这些国际巨头并肩的中国汽车品牌。
其他国内汽车制造商的情况又如何呢?比如MG、极星、蔚来、小鹏、零跑这些品牌,它们的总销量还不到10万辆。多数品牌目前还处于试水阶段,甚至有的品牌还没有完全进入主流销售渠道。
蔚来尚未通过欧洲相关法规的认证,小鹏汽车正于瑞典进行市场探索,而零跑汽车与Stellantis集团刚刚达成了合作协议。然而,这些汽车品牌距离实现全球化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
2025年的上半年,全球市场上主流的纯电动汽车中,鲜有中国品牌的车型露面。而在销量排行榜的前十名中,依然是Model Y、ID.4、IONIQ 5、Megane E-Tech等我们熟悉的车型占据着主要位置。
这张名单中,唯有比亚迪Dolphin一款中国车脱颖而出,成功跻身英国市场的Top 10行列。这便是现实——并非没有取得进步,只是其中只有一款在稳步向前。
特斯拉在欧洲市场遭遇了34.6%的下滑,然而其Model Y车型在全球范围内依然保持着最畅销电动车的地位。与此同时,大众旗下的ID系列在欧洲市场表现亮眼,成功占据了集团销量榜的首位。
现代起亚的销量稳步提升,增长了29万辆;福特得益于Mach-E和F-150 Lightning的强劲表现,逆势实现了38%的增长;同时,欧洲本土品牌如雷诺和宝马也在稳步发展中。
中国品牌主要出口的,主要还是那些小型车辆以及性价比较低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这些产品主要销往墨西哥、阿联酋、菲律宾、哈萨克斯坦等对价格较为敏感的市场。
欧美日市场准入门槛高,除了比亚迪,鲜少有人关注。品牌知名度、合规性认证、服务体系等方面,都是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
有人指出,我国新能源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然而,这种领先主要体现在生产能力及竞争激烈程度,而非品牌影响力、销售渠道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导权。
2025年,我国品牌在欧洲纯电市场占有率大约达到13%,较之去年有所增长。然而,真正能够实现产品溢价并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唯有比亚迪。
特斯拉在美国上调了售价,而福特在欧洲地区也提升了产品价格。在英国市场,比亚迪的热销车型是Dolphin而非汉。欧洲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品牌有同样的认可。
通过价格竞争或许可以开拓市场,却难以持久发展。只有当产品实力、服务质量以及品牌知名度三者得以同步提升,中国汽车产业方能真正跻身于国际市场的竞争行列。
实际上,比亚迪已经实现了全球化的初步布局,不仅拥有销售网络、售后服务体系,还有港口设施、专用船只以及生产基地。相比之下,其他品牌仍旧只是在PPT演示和朋友圈中讲述着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