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沐子
夏日玩水是消暑首选,却也潜藏着致命危险。
近期,不少患儿家长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意见,指出他们的孩子不幸感染了一种罕见且极为危险的“食脑虫”。
潮新闻通过一位家属的社交平台得知,年仅5岁的杏儿在6月7日游泳,14日泡温泉,然而到了6月22日,她开始出现头疼、低热、呕吐等不适症状。紧接着,她在第二天入院后病情加重,出现了抽搐并陷入昏迷,初步被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到了6月24日,杏儿被紧急转入重症监护室接受进一步治疗。
杏儿家属透露,病情发展迅猛,到了24日,医生指出即便采用了最强大的抗生素,病情依旧未见好转,“病情恶化之快,脑部损伤之重令人担忧”。
患儿家属发帖截图
6月27日,杏儿确诊为“食脑虫”感染者,具体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得知病因后,杏儿家人迅速行动,力求找到治疗此类感染的医疗机构。他们联系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舟山医院和上海华山医院的专家,并联合开展会诊,共同探讨治疗方案。
截止到稿件发布,杏儿已经在重症监护室内度过了十天。尽管已经使用了针对病情的药物,然而病情并未显现出显著的改善迹象,家属们仍旧在忍受着焦虑与煎熬,期盼着转机。
另一名患儿家长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表示,6月16日,其孩子在幼儿园参与了一场水战游戏,翌日便出现了持续的发热症状。经过多方就医,最终在多家医院接受治疗后,确诊为感染了狒狒阿米巴原虫。
患儿家属发帖截图
“食脑虫”究竟是什么类型的“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黄丽素,在参与杏儿联合会诊的过程中,向潮新闻记者透露:“食脑虫”属于一种单细胞生物,其适应性强且繁殖力旺盛。这种生物存在两种形态,即包囊和滋养体。在活跃状态下,其体积较大,导致感染后患者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甚至有些患者会形成肉芽肿,其临床症状相当严重。从其名称便可窥见一斑,“食脑虫”这一名称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其特性,即它们能够对脑组织造成破坏,特别是针对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狒狒阿米巴原虫以及棘阿米巴原虫这三种病原体。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副主任陈定强亦指出,这三种原虫被归类为“自由生活”的阿米巴,即free-living ameba,FLA。这类阿米巴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独立生活,它们通过捕食和分解有机物质来摄取营养,无需依赖宿主。
美国加州的注册药剂师、药剂学博士@寒江独钓僧在媒体访谈中详细阐述了,由阿米巴虫引起的脑炎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肉芽性阿米巴脑炎,由棘阿米巴虫和狒狒阿米巴引起,感染途径涵盖皮肤伤口、眼部或呼吸道,潜伏期从数周到数月不等,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意识不清、癫痫发作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其二为原发性阿米巴脑膜炎,由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引起,感染方式是通过鼻腔吸入被污染的水源(例如温泉、湖泊),潜伏期在1至9天之间,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剧烈头痛、呕吐、抽搐、嗜睡乃至昏迷。
那么,“食脑虫”通常会在哪些区域被发现?又有哪些预防措施可以采取?黄丽素强调,“食脑虫”多见于淡水资源,特别是那些混有泥土和沙粒的水域,比如湖泊、溪流等,然而,也不能完全排除它们在其他类型水域出现的可能性。
陈定强还指出,我国直到2018年才首次确认了这种感染病例,这主要是因为检测狒狒阿米巴病原体的过程相当复杂,必须提取脑脊液或脑组织以检测阿米巴DNA。然而,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病例被陆续报道。尽管如此,众多专家学者都强调,尽管需要保持警惕,但大家无需恐慌,因为感染的概率非常低。
黄丽素特别指出,夏日炎炎,尽管戏水能带来清凉,但仍需特别小心,力求避免水液误入鼻腔。她进一步强调,多数“食脑虫”感染途径是经由鼻腔进入人体,故此,她建议大家在游泳时尽量避免头部长时间浸没水中,以防呛水,并极力推荐避免在野外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