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作者:刘诚(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近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表明,在1至5月份,我国社会物流总规模达到了138.7万亿元,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3%。物流业犹如实体经济的脉络,与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紧密相联,是评估经济活力的关键“指示器”和“晴雨计”。物流业的稳健增长反映了我国经济形势的持续改善。
1至5月份,我国单位与居民在物品物流领域的总金额实现了6.4%的同比增长,具体到5月份,这一增长率达到了8.3%,比4月份高出2.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内需政策持续强劲,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时机,推动消费措施成效显著,不仅在提升生活品质、激发市场新动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在节庆期间,经济活动与消费品更新换代政策的双重助力,持续点燃消费热潮,推动消费物流不断加快回暖步伐。从年初的冰雪经济、年货经济,到春日的经济活动,再到上半年的节日经济,前五个月中,消费热点接连涌现,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物流数据呈现出积极趋势,这一现象反映出我国实体经济正在加速复苏,并且高质量发展正在稳步向前。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增长切实推动了物流需求的增长,进而有助于供应链的优化和产业链的完善,而这种完善又进一步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增长,从而实现了实体经济与物流发展的良性循环。在今年前五个月,工业品的物流总金额实现了5.6%的同比增长;而在五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值也保持了5.8%的增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我国传统产业不断实现技术革新,而新兴行业正迅速发展壮大,多数工业品细分市场的物流需求持续稳固上升。具体来看,新能源汽车及用于汽车的动力锂离子电池相关的生产物流量同比增长率超过了30%,新能源产业相关的物流需求呈现出显著的增长势头。此外,在5月份,装备制造业对物流需求的提升作用显著,占比超过一半;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以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对物流的需求增长也均超过了10%;这一系列不断优化的工业品物流结构,彰显了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电商促销活动和国家补贴政策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1至5月期间,实体商品的网络零售额实现了6.3%的增长;直播销售和即时零售模式,如“直播间下单”“半小时送达”等,逐渐走向成熟;这些模式不仅在塑造和优化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作用,而且已经成为推动消费物流的潜在领军者。此外,我国的进口物流结构得到了优化,跨境物流通道也变得更加顺畅。即便国际贸易形势变幻莫测,我国高端工业产品依然迎难而上,成功取代了铁矿石、煤炭等传统原材料,迅速崛起为进口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助力优化进口物流布局。在1至5月期间,机床和集成电路的进口物流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增速分别达到了25.1%和8.4%。此外,多样化的陆路运输通道以及不断增强的国际航空货运能力,为国际供应链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五月,我国民航货运及邮政业务量实现了显著增长,增幅高达16.6%,其中,国际航线业务量更是保持了26.3%的强劲增长势头;同时,中亚方向的班列开行数量达到1321列,同比增长了30.9%。
物流业的持续稳健增长彰显了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的态势并未改变,同时体现了其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全国各地正努力消除物流中的瓶颈和障碍,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并致力于降低物流成本。自5月1日起,江苏省决定撤销境内101座船闸的收费项目,新建设的船闸也将免收费用,这一措施预计每年可节省约2亿元的费用;同时,武汉市凭借其“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正加紧推进“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旨在提高物流运作效率;这些旨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措施,将进一步促进经济活动的顺畅,推动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并激发我国经济流动性的发展潜力。物流企业需不断对行业竞争进行规范化管理,主动抵制“内卷”现象,提升多式联运能力,加速推进低空经济的发展,强化物流在供应链稳定中的支撑效能,助力经济持续向积极方向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4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