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将至,中国飞欧洲的航线布局持续升温。
继成功开通了上海至米兰、上海至日内瓦的航线之后,东方航空公司再次发力,计划于7月17日启动上海浦东至哥本哈根的直飞服务,并安排每周三班次的航班。
这标志着该公司今年在欧洲市场的第三次重要动作,恰巧也弥补了去年北欧航空退出后,上海至哥本哈根直飞航线所留下的空缺。
但东航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南航、国航、川航等也在继续发力:
国航从7月1日起对伦敦盖特威克、巴塞罗那等航线增班;
南方航空公司不仅将广州至阿姆斯特丹的航班提升为每日一班,而且还新增了通往伦敦盖特威克的航线。
6月30日,川航开通了成都至伊斯坦布尔再到雅典的航线,成都市民早晨醒来即可直接飞往爱琴海。
这看似是中国航空公司展示其实力的举动,实则背后是由于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所引发的更深入的行业市场重组。
自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爆发后,我国航空公司相较于欧洲同行,其竞争优势原本就已愈发显著;而近期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更是进一步扩大了中欧航司之间的实力差距。
自2022年起,俄罗斯接连对欧美航空公司的空中通道实施了封锁,而中国的航空公司并未受到此限制。
自6月13日以色列对伊朗实施军事行动后,伊朗、以色列、伊拉克、约旦等国的领空相继封闭,美国还对伊朗的核设施实施了空袭,这些举措进一步加剧了亚欧航线的紧张氛围。在此背景下,中外航空公司近期纷纷绕开伊朗领空飞行,并有多架航班被迫取消。
在亚欧航线上,欧洲的航空公司选择越来越少,不得不选择更迂回的航线,这无疑增加了运营成本;与此同时,中国的航空公司却能够飞越俄罗斯领空,其运营的灵活性带来的相对优势愈发明显。
为绕过禁飞区域,众多外国航空公司不得不选择绕道欧洲,途经高加索或南亚,导致飞行时间普遍增加2至4小时。以赫尔辛基至东京的航线为例,如今的飞行时间比战前延长了三个半小时。
都柏林城市大学的航空管理专家Ivannikova提到,绕飞行为使得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增长了19%到39%,并且导致碳排放量最多上升了40%。
中国航空公司得益于仍能利用俄罗斯领空,得以选择最短路径直飞欧洲,这一潜在优势正迅速转变为可观的市场份额。
Cirium提供的数据表明,到2024年年末,我国航空公司前往欧洲及英国航线所投入的总运力较2019年同期增长了21%,而其他非中国航空公司却出现了54%的降幅。在连接中欧的航线市场上,我国航空公司的客座率占比已经达到了82.5%。
若航线调整反映了供应的变动,那么旅客的热情重现,实则标志着“需求层面亦已产生转变”。
《2025年第二季度长线旅游晴雨表》揭示了这样一个趋势,即有高达72%的中国受访者计划在今年的5月至8月期间踏足欧洲进行长途旅行,这一比例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10个百分点。在所有远程出境旅游市场中,这一增长速度是最为迅猛的。
尤为关键的是,这些计划已成功转变为实际消费行为。根据携程提供的数据,今年暑假期间,意大利、挪威、德国等申根国家签证的申请数量较去年同期实现了超过80%的显著增长。
环球旅讯的一组出境大数据提供了更直观的答案。
在对超过一万一千名上海游客的样本进行调研时发现,平均每两名游客出行,他们的机票费用总计约为九千元。在这些游客中,前往欧洲的游客仅占42.6%,但他们却贡献了超过暑期预售收入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前往欧洲的游客的单人机票价格平均达到了一万元以上。
换言之,中国游客不仅已经重返,更是引领了“高端旅游”的新高潮。
旅游业正从“打卡式”转变为“深度体验”模式,这导致旅行时间延长、目的地选择更偏远、消费预算也相应增加,从而对航班密度和航空公司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航空公司们在今年对中欧航线的布局进行了全面加速。
一边是络绎不绝的中国游客,另一边则是频繁绕飞且航线不断受阻的欧洲航空公司。面对眼前的窗口期,谁能在这“运力与客源”的竞争中获得有利位置,谁就能在欧航旅这场大棋局中抢占先机。
尤为关键的是,这仅仅是一个起点。展望即将到来的世界杯和奥运会的连续赛事周期,中国游客的出行将不仅距离更远,而且频率也将显著增加。
而这一切,已经在这个夏天,悄悄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