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6月
老北京的门风与家风
步入北京静谧的窄巷,定能观察到街边门洞深处,那些陈旧的青石门基之后,一扇扇颜色斑驳的院落之门。无论是豪华的金柱式大门,还是简约的如意门,门扉中央几乎都镌刻着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字体或是隶书,或是魏碑,其气势或是刚劲,或是温雅,无不显示出精心创作的书法艺术。即便岁月的风雨侵蚀,那些依稀可辨的笔触之间,依旧流露出古都独有的韵味。
门联与春联有所区别。春联通常是用红纸书写,在春节前夕贴于门框两侧,以增添节日气氛,元宵节过后便可以取下。而门联则需要请人书写,再由工匠雕刻于门扉之上,其目的是为了让邻里街坊都能了解这户人家的家风。在老北京的四合院中,一户人家通常居住在一起,院门就如同他们的门面,在京城方言中亦称作门脸儿。这道门是祖孙几代人的频繁出入之地,那刻有门联的两扇门板,一经使用便可能历经百年。否则,为何最常见的门联会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呢?尽管其质朴无华,却能够长久流传。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内页插图。
“忠厚”与“诗书”常出现在门联之中,非独读书人所独占,实则反映了京城各界人士共有的价值观念。这副门联“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的主人身份,您能推断出他从事的行业吗?恐怕您会惊讶,原来他竟是一位经营姜料的商人!
细细品味,你会发现这颇具趣味。香气四溢的姜块入口,能滋养身心,即便是经营小本生意,也应推崇诚实守信的品格,崇尚文化修养的尊贵,这正是千年古城的独特韵味。
京城内的居民以官员和文人为主,其次是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的商人以及服务行业的工匠。他们的志向、他们的信仰,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都在自家院门上那副对联的文字中得到了体现。这副对联,便是这家人的精神风貌的展示。“义气相投,裘皮珍贵如狐腋;声名远扬,衣饰赞誉似羔羊”,一瞥便可知是经营皮货的商家。“此联言简意赅,木如水般柔韧,松似海般深邃”,可知家主生计定与木业相系。然而,商家门楣的联语并非皆如此坦率,“定准衡器,考商贾之道”亦足以让人深思良久。《史记》中的《平准书》乃我国古代最早记录社会经济演变历程的文献,而《货殖列传》亦出自《史记》,专述商界英才的传记,这两部作品均体现了司马迁的经济理念。这户人家或许是博学多才的儒商之家,亦或是咨询过学识渊博的学者。在京城,中医大夫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既非纯粹的文人,也非单纯的手艺人。若某家的门联上书“杏林春暖,橘井泉香”,人们一看便知,那必定是寻求医病的地方。
至于那些世代书香之家,其门前的对联往往是:“西园翰墨飘香,东壁图书满架”或者“文章满腹,和气如春”……这些对联洋溢着文雅之气,使得整条胡同都似乎弥漫着书香的气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知不觉中或许也会对文化知识心生敬意吧?
门扉洋溢着喜悦的气息,四周山水间回荡着清脆的声响,此类含蓄的门联往往出自渴望隐居的官员及其幕僚之手。紧闭的院落深处,或许藏有青石铺地、鱼缸悠游、石榴树摇曳,以及一颗向往山水的宁静之心。这类门联所蕴含的意境,远比“笔锋舞动将军府,槐树茂盛宰相家”或是“龙图世家,虎关家风”等显赫门联来得更加深邃。
千年古城,历经沧桑,诸多显赫人物曾在此留下足迹,彼时却寥寥无几,后世看来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烟云。终究,那些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生活的百姓,才是永恒的存在。正如那些门脸上刻有“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之语的住户,他们虽未能建立千秋伟业,也不敢追求惊天动地,然而他们心地善良,讲究礼节,重视尊严,尊重学问。他们世世代代每日都推开这扇并不显眼的院落之门,过着油盐酱醋的日常生活,娶妻生子,度过平凡的日子,坚守着门上刻有的朴实家风。这种家风,难道不就是直观可见的家风吗?
胡同里的四合院
近几年来,北京悄然兴起了一股胡同游的热潮,众多游客带着浓厚的兴趣穿梭于古老的胡同之中,踏入四合院,探寻老北京的生活方式,这被他们戏称为“胡同漫步”。
说到底,“漫步胡同”并非什么褒义词。胡同的作用类似于居民小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地方。哪个小区会允许外人随意闲逛呢?胡同内既没有公园可以游览,也没有市场可以逛逛,最多只有几家售卖油盐酱醋的副食店。而粮店、茶庄、小酒铺等店铺都集中在胡同口外的街道上。在胡同内的四合院里,只能看到街门,而里面的事物是难以窥见的。无论是典雅的金柱大门还是朴素的如意门,这两扇门板通常都紧闭着,除非得到主人的邀请,否则外人一般无法踏入庭院。胡同两侧的青灰色砖墙上仅在高处开设了几个小窗户,根本不见有落地窗让人窥视屋内。在这条胡同中,除了周边熟悉的老街坊以及几位半熟的卖菜人、磨刀匠和收破烂的小贩穿梭往来,很少能遇到陌生的面孔。在老北京方言中,“逛胡同”并非指代旅游活动,它实际上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含义,特指那些在旧时光里四处游荡的人,他们常在八大胡同的烟花柳巷中徘徊游走。
如今,众多老城区的胡同焕然一新,成为新兴网红打卡地;经过修缮的四合院,纷纷转型为客栈、餐馆、咖啡厅,游客们至此才有机会踏入四合院,一窥其真容。
众多游客对此感到不解,他们好奇为何四合院的主门并非位于中央,而是选择朝南开启,位于东南角,而北门则设在西北角,这背后实际上与北京的风水学说息息相关。北京的地势特点是西北部较高,东南部较低,整个城市坐落在一条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北运河水系中,水流的方向是从西北流向东南。加之北京地区常受西北风的影响,风向从西北吹向东南,而四合院门的朝向恰好顺应了这一风水走势。所谓的风水,其实不过是指风的方向和水的流向。
在北京的地图上,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京城内的大运河自积水潭、西海、后海直至什刹海这一段的流向,实则紧随北运河流域的走势。微风拂过水面,为整个京城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京城百姓得以沐浴在这份清新之中。四合院的大门朝向风向,使得风与水得以顺流而入,与人共进退,出入无阻。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内页插图。
四合院中充满了诸多精巧的设计,例如正房堂屋的深度是依照节气来确定的。在夏至的正午,阳光直射使得日影变得极短,这样炽热的阳光便无法照进堂屋的门槛,从而使得屋内得以避免强烈日晒。而到了冬至,日影则变得最长,午后温暖的阳光斜斜地洒在堂屋中央八仙桌旁太师椅上那位老人的膝盖上,带来了一种非常舒适的暖意。将这种由日影长度所决定的深度拉直,便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一间房”。这种设计既充分利用了阳光,又暗合着天人合一的理念。
您是否曾思考过,我们常说的“下厨房”和“上厕所”有何含义?毕竟,民以食为天,厨房的位置为何被称作“下”?而厕所虽非高雅之地,却为何能被称为“上”?若您站在四合院中,一切便会豁然开朗。原来,厨房的理想位置是在东南角的下风口,这样烹饪时产生的油烟就能被吹出院外,避免弥漫整个院子,造成不适。厕所选址需优先考虑老年人的便利性,因为老人通常居住在正房西侧的房间,而堂屋并不用作休息场所。因此,位于正房东侧,即左侧较高位置的厕所,便被称为“上厕所”。在更为文雅的语境中,这种厕所被称为“登东”。此外,“东厕”、“东净”和“东厮”也都是对厕所的别称。
踏入四合院的正门,眼前便会看到一座青色的砖砌影壁,沿着左侧的方向拐弯,便是一排朝西而建的房屋,那里曾是私塾的所在地,因此人们习惯称之为西塾。
书声朗朗,飘出了院落,传遍了大街小巷,邻里街坊都知晓这家请来了家庭教师,全家人因此倍感自豪,脸上洋溢着荣光。
西宾作为客人,无法进入通往内院那座精致的垂花门。所谓的“二门”,便是这扇门。垂花门内设有青砖铺就的方形平台,老妇人常在此处接待亲戚并交谈。若是为老人庆祝寿辰,家中便会请来戏班,摆上酒席和两把椅子,此平台便变成了一个小型的戏台。
垂花门内,是自家人的私密空间,那里饲养着各种花鸟鱼虫,种植着石榴和海棠,曾是一家团团圆圆的住户在此居住。他们头顶着蔚蓝的天空,脚踏着肥沃的土地,过着平静而守规矩的生活。
本文节选自《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崔岱远
摘编/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