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提切利至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的精选藏品展”、“古埃及文明的巅峰——金字塔之巅展”、“满园芬芳——卡地亚艺术之魅力展”……上海博物馆接连推出热门展览,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前来参观,“上博大展”因而成为了文化旅游推广的关键支撑与热门话题。“为了一场展览,游览一座城市”的说法也因此而生。
上海博物馆展览部主任褚馨
展览的核心在于其内容,然而,在展览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至关重要,它们共同影响着最终的成败与否。昨晚,在由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共同创立的公益文化平台——“上博讲坛”中,上海博物馆的展览部主任褚馨,对展览的策划构思、展品挑选、布展布局以及教育推广等环节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深入探讨了如何让文化共鸣深入人心……这一连串的操作流程,揭示了一个庞大项目背后的精密运作机制。辛勤付出且充满乐趣的“幕后工作”一旦公之于众,便引发了现场观众此起彼伏的笑声和感慨。
现场观众听得入神
褚馨在谈及与英国国家美术馆携手举办的“波提切利至梵高”展览时透露,展览的布置过程异常静谧,这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未曾料想该展览会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整个筹备过程完全遵循了既定流程。展出的52件艺术珍品,由英国国家美术馆分七个阶段进行运输,运输批次越多,作品的珍贵程度便越高,相应的安全系数也得到提升。其中,梵高的杰作《长草地与蝴蝶》则是最后一批次的运输对象。《长草地与蝴蝶》这幅画作被从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展墙上移走,由于航班延误,其行程颇为坎坷,最终抵达香港,并最终落户于上博。我们将其挂上展墙的第三天,展览便宣告开幕,整个过程的时间安排极为紧凑。然而,观察梵高的原始画作,便能领悟到仅凭平面照片是无法领略油画之精妙绝伦的,唯有亲临原作面前,方能深刻感受到颜料色彩的丰富层次、构图的比例,以及艺术家挥毫泼墨时的速度和情感的强烈程度。
褚馨回顾了上海博物馆的变迁历史
“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从波提切利至梵高”的图录销量达到了两万册,这一数字虽与42万参观人次相比显得不高,却足以让其他同行感到羡慕。褚馨回忆说,当时褚晓波馆长还亲自参与了签名售书活动,他最享受的是向每一位观众提问:“你为何而来?你从何而来?你将往何方?”这些问题充满了对人们内心世界的探索。他实际上意图借助这种现场观众调查来获取更多资讯。在一本书的题签中,透露出一条信息:为了一睹“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展”的风采,一位小女孩在北京和上海之间当天来回奔波,褚晓波为她绘制了一只竖耳的兔子,并在画作上戏谑地题词称:“这真是个疯狂的孩子。”
金字塔之巅的古埃及文明展览——“古埃及文明大展”,使得尼罗河畔至黄浦江畔的文明交流成为国际文博领域的一大盛事。这不仅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球展览,更是亚洲地区最高级别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览。同时,这也是我国官方博物馆与埃及政府首次携手合作,旨在全面揭示古埃及文明的奥秘及其最新的考古成果的一场重量级展览。此次展览不仅促进了文化旅游与商业的融合,而且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褚馨指出,埃及学在我国是一门相对冷门的学科,全国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可能仅有三十人左右。北京大学教授、埃及展首席策展人颜海英,在学术耕耘多年,此次遇到这样的展览项目,犹如春天般焕发生机,原本略显孤寂的学科得以重新焕发活力。他们向我们透露,近期北大、上外、上大等高校的埃及学课程变得异常火爆,报名人数激增,这或许正是由于此次展览引发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在学术研究上的满足感和自豪心。
上海博物馆在历史上首次将文物展品置于室外展示,其中便包括了这座高达2.4米、重达2吨以上的国王麦伦普塔雕像。这位雕像的主人,正是十九王朝声名显赫的国王拉美西斯二世之子。褚馨披露,埃及的合作伙伴起初宣称这座雕像重量达4.5吨。上海博物馆在经过多轮的讨论和论证后,认为这样的重量摆放在展厅中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他们认为最合适的做法是请雕像在博物馆门口担任守护者的角色。在埃及的卢克索博物馆,那些雕像被露天安置在花园之中,因此在上海博物馆门口,这样的摆放方式似乎也是可行的。然而,埃及方面在审阅了我们的方案后,却表示无法接受。他们的担忧是:“在卢克索,雕像只是暴露在阳光下,但上海的湿润气候会对这些雕像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因此,上海博物馆特别为麦伦普塔的雕像制作了一个玻璃展示柜。每一件展品的摆放位置,每一个摆放的细节,背后都蕴含着独特的故事。倘若事先知晓这座雕像的实际重量仅有超过两吨,那么我们完全能够将它搬运至展厅之中。然而,如今它只能立于室外,经受着冬寒夏暑的考验,而且据说它还目睹了上海有史以来记录的最强烈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