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最早简牍!两枚先秦兄弟家书牍,能探究古人啥日常?

在纸张广泛使用之前,简牍承载了我国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记录。在湖南湘西里耶地区出土的秦简中,便收藏了秦朝时期的往来信函。进入汉代,书信和牍的数量显著增多。简牍较窄,通常只能书写一行文字;而牍则较宽,能够书写两行甚至更多。考古发现的私人信件多刻在牍上,长度通常为一尺,被统称为“尺牍”,其宽度则各有不同。一般而言,一封信占据一牍,若正面书写完毕而意犹未尽,则会在背面继续书写。

追溯至最早期的简牍资料,我们发现它们是先秦时期两位在外服役的兄弟“黑夫”与“惊”所书写的家书,这些珍贵的文献均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4号秦墓。细读这些简牍,我们得以窥见数千年前先民的生活点滴以及他们对家国的深切情感。本期人民论坛读史栏目,让我们一同走进历史,体会那份“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这枚家书木牍系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拍摄。

战国家书中的亲情和乡情

家书中最能显现亲情与乡情,而睡虎地秦墓中的书信牍便是这一特点的生动体现。为了便于引用,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将它们分别命名为《黑夫、惊与中、母书》和《惊与中、母书》。在这两份文献中,前者保存较为完好,其尺寸为长23.4厘米、宽3.7厘米、厚0.25厘米,属于尺牍范畴。

两兄弟黑夫和惊身在军中,通过书信的形式向在家的兄弟中以及母亲表达急需,他们请求母亲购买丝布以制作衣物,并迫切希望母亲能够尽快办理此事。信中写道:“二月辛巳日,黑夫和惊谨致问候,不知家中兄弟与母亲安好?我们亦安好。……母亲若见安陆的丝布价格低廉,可用来制作单裙和襦衣,请务必购买,并带上钱一同来。”语气中充满了紧迫感:“若不这样做,我们便无法生存。务必尽快,务必尽快。”“再拜”一词意味着反复鞠躬,用以表达尊敬,它是秦汉时期书信中常用的敬辞,一般出现在信件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毋恙”等同于“无恙”,意指身体安康,没有疾病,这是古代书信中最为常见的问候语,即便在今天,人们也并不感到陌生。书信的开头通常以问候和报平安开始,这一传统自秦汉时期延续至今。随后,便正式进入信件的主题内容。裙,作为下装,相当于现代的裤子;襦,则是上衣,两者结合,便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服饰。黑夫和惊可能在秋冬之际投身军旅,随着天气逐渐转热,他们便需着手准备夏日的单衣。在古代,军中所需的衣物和用品大多需士兵自行携带。鉴于黑夫和惊的境况颇为艰难,他们便向母亲写信求助,信中言辞急切,从中不难感受到儿子对母亲的深切依赖。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书信内容分析,黑夫兄弟的父亲很可能已经离世,这一情况使得他们的母亲掌握了家庭经济的大权。岳麓书院珍藏的秦简中,有一份名为“识劫女冤案”的文书,记录了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的一起案件。据此案卷,乡里的居民妻子有权利支付给基层行政机构“里”的居民组织“单”的费用,并在里人去世时出资协助办理葬礼。可见秦时女性,无论在家庭还是乡里日常事务中都具有一定地位。

写信的主要目的是索要钱财,随后,黑夫和惊在信中用了较多的篇幅,分别向姑妈、康乐季娘、已故的长辈姑妈等家人以及亲戚们逐一问候:“多多询问姑妈、康乐季娘、已故的长辈姑妈内外是否安好”。“惊还特别询问新媳妇、妴是否安好?新媳妇要好好照顾你的公公”。“在秦汉时期的简牍书信中,‘多问’一词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字面意义为多多询问,相当于表达出一种殷切和真诚的问候之情”。“外内”这个词则是对所有家庭成员的统称。新妇与妴分别是惊之妻室与女儿。“丈人”一词原指尊长,此处特指新妇的父母。“勉力视瞻丈人”意指竭尽所能地孝顺父母。无论是问候还是叮嘱,既体现了书信中的礼节,也深刻表达了亲情之情。

黑夫与惊向吕婴、阎诤的尊长致以问候,并透露了婴、诤的现状:“夕阳下的吕婴、阎诤二位老丈人安好否?婴、诤二人安然无恙,只是缺少钱财与衣物。”从文意中可以推断,“婴”“诤”与黑夫兄弟同在军中服役,同样面临衣物匮乏、物资短缺的困境,由此可以想象当时普通士兵的日常生活充满了艰辛。研究显示,在秦汉年间,征召的士兵往往依据他们的出生地来集中分配。举例来说,在西北地区的汉简中,守卫边疆的士兵常常是按照“同县同燧”的原则进行编组的。诤来自㔷里,而婴则是夕阳里的人(在“夕阳”一词后省略了“里”字)。尽管如此,婴和诤以及黑夫分属不同的里,然而他们或他们的家庭,实际上都归属于同一个县。在睡虎地77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记载了墓主越人生前所编撰的两份私人账簿。这些账簿详列了越人亲属去世时,乡邻、同事协助丧事以及越人与其家人回赠礼物的记录,生动展现了不同村落间的人际互动,而这些村落间的距离应当颇为邻近。黑夫的家属与婴、诤及其家族关系密切,日常交往频繁,因此能够传递相关信息。据此推断,黑夫所在的村落与㔷里、夕阳里等地的距离也应不会太远。当时由于私人通信条件有限,人们通常会选择请人帮忙顺便携带或派人专程送达。在黑夫兄弟的家信中,代为传递信息的行为,很可能是受到了婴、诤二人的特别委托。

在信中,惊再次流露了对战乱时期家人安全的深切忧虑。他提到自己离家已久,因此希望中能代为教导女儿,告诫她不要远离家宅去采集柴薪。“新地”这一术语,在里耶秦简、岳麓秦简以及荆州张家山汉简中均有出现,泛指秦朝新征服的区域,此处特指秦朝新征服的楚地。同时,他还提到新地盗贼横行,提醒人们不要轻易前往。案例十八出自张家山汉简《奏谳书》,其时间节点对应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该案例中记载了一则“令”,内容为:“新收复的楚地荆地盗贼横行,官吏在与盗贼遭遇后,向北撤退,依据‘儋乏不斗律’进行论处。”这里的“所取荆新地”实际上指的是“新征服的楚地”,其表述更为清晰易懂。由于新占领地区社会不稳定,盗贼猖獗,因此官方警示不宜前往。那份深厚的情感清晰地呈现在文字之中,并且让现在的读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那个时代的严峻社会状况。

学术界普遍认为,睡虎地4号墓的墓主可能是这批收信人之一。该墓中陪葬的物品以漆器为主,同时也有少量的铜器。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两封书信的旁边摆放着石制的研钵和墨,这表明墓主很可能是一位识字的人。

总体而言,黑夫一家的社会及经济地位相对较高。黑夫与惊在战事频发的年代,时常面临征战的考验,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尽管如此,他们仍精心制作尺牍,恪守书信的礼节,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情。墓中发现的这两枚书信牍,清晰地展现了他们对兄弟情谊的珍视;而这两封兄弟间的来信,陪伴着他们长眠于地底,或许正是黑夫生前所安排。依据黑夫和惊信的陈述,这个家庭本应是充满和谐与爱的,然而在战乱频发的年代,他们却无法享受到平静的生活。

这两封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家书,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古人对父母兄弟间纯真孝道的珍视,以及他们对家乡邻里间质朴情谊的怀念。

秦汉私信中的人情往来

在里耶秦简中,我们发现许多书信主要目的仅在于问候与表达敬意,其中诸如“无物可赠,以书信表达敬意”、“无需询问,以书信示敬”等语句屡见不鲜,它们传达的意思是尽管没有携带礼物,但通过写信来表达自己的尊重之情。这些简短而质朴的文字,透露出一种不加修饰的真诚。

与妻书见字如面的稿子__朱生豪宋清如见字如面

里耶简中有一封保存完好的书信《欣与吕柏书》:

吕柏啊,您是否感到不适?愿您赐予我一篇文稿,我将恭敬地起身再次鞠躬。柏先生需要笔和墨,现在我谨遵您的命令呈上,并附上芍药,冒昧地前来拜访。

欣然收到吕柏寄来的信件,依照他的要求,我恭敬地献上了笔和墨。所谓“避席”,意指离开座位,在古代人们习惯席地而坐,避席行礼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正如《吕氏春秋·慎大览》中记载的“武王避席再拜之”的故事,可以参考。信中提到的“避席再拜”正是表达敬意的用语。而在秦朝的书信结尾,常常可以看到“敢谒之”这样的客套话。

汉代的书信礼仪日益成熟并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在这些礼仪中,私信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频繁使用关于日常生活的套话,如提醒收信人根据季节变化适时增减衣物、留意饮食健康、行事需谨慎等,读来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情感。敦煌汉简《时与翁糸书》中提到:“正值春天,愿翁糸能照顾好近身的衣物,享受美酒佳肴,留意烽火信息,宽容对待小人,切勿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而在居延金关汉简《寿与长倩书》中,寿对长倩说:“在寒冷的季节,愿长倩能够节约衣物,尽量享受酒食,小心行事,远离小人,观察周围情况,切勿轻易做出决定。”天长谢孟墓《丙充国与谢孟书》中,丙充国对谢孟表达愿望:“随着春天气息的到来,希望谢孟能够骑马侍奉在身边,尽量享受酒食,谨慎行事。”新出土的河泊所汉简《富纱与青等人书》中,收录了富纱致青等五位友人的私人信件,信中虽含有一些固定的客套话,但亦表达了“春日气候不佳,希望你们能尽情享用酒食,注意保暖,留意四周环境,切勿轻易改变自己的习惯”的意愿。

期望对方频繁回信提供指导、分享近况,这在汉代的信件中颇为常见,古今相通,只是表达方式各异。例如,敦煌简《时与翁糸书》中提到:“时伏愿翁糸,若有他人携信,愿能随时告知,以便我得以知晓翁糸的安危、教诲。”金关简《谭与丈人书》则写道:“愿能屡次寄来书信,让我日夜得知丈人的安康。”其中,“往来者”指的是能够携带信件的人,“记”和“书记”均指代书信。

信件中除了礼节性的辞藻,各自承载着核心诉求,这些诉求通常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比如请求代购衣物、粮食、金钱等生活必需品,或者在信中附赠酒食、衣物等礼品。《赵宪与掾、夫人书》的金关汉简中,主题是赵宪这位小官吏向一位百石吏掾(其名未提及)及其夫人借款以购置衣衫。

少吏赵宪叩头言

掾官与夫人身边的仆人:您身体安康吗?天气寒冷,日常起居是否安好?顺便提及:今日宪会要更换衣裳,我希望能暂时借用一两件衣服,不敢久借,这就叩首拜托。

赵宪在清洗自己的袍子时,却苦于没有备用衣物,于是希望能暂时借用某掾的旧袍子。宪与那位掾的办公地点相隔不远,而写下这封信请求借衣,或许正是因为担心“言而无信,留下凭证”的情况发生。

若对书信的界定不是过于严苛,那么我们不妨探讨一下悬泉汉简中的一份邀请函。根据宴请的发起者,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谭堂邀请信》。其全文内容如下:

少酒薄乐。弟子谭堂再拜请。会月十三日,小浮屠里七门西入。

“略备薄酒,稍享欢愉”乃宴请宾客时的谦辞,意同简单备有少量美酒,共享饮酒之乐。定于十三日举行宴会,地点选在“小浮屠”七门西侧。“小浮屠”之名的出现,彰显了佛教在当地之盛行,“七门西入”或许揭示了该处居所的编号及门户的朝向。

通过宴请牍,我们得以了解汉代宴请信函的布局和宴请的具体方式,同时也能一窥汉代同僚或士人日常私下交流的情景。

研读战国及秦汉时期的书信文献,深入挖掘数千年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家国情怀,观察那个时代的社会习俗与人际交往礼仪,生动场景仿佛跃然纸上。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原始文字资料,为后世传世文献增添了珍贵的补充和证据。

上文略有删减

来源 |《人民论坛》杂志 2025年第11期

原标题 | 简牍私信中的书信礼仪与社会风俗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成员、“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的研究者,李天虹教授。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三十头镇卫生院 黄石市委机关幼儿园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