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势稍减,浙南山坡上的梯田升腾着湿润的水汽。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任美心同学正步履蹒跚于泥泞之中,她手中的秧苗倾斜着倒伏。不远处,那位年过半百的陈阿婆弯腰指导:“用五指握住秧苗根部,垂直插入土中约三寸。”任美心在反复尝试后,终于将第一株秧苗稳固地插好,此刻她的衣背已被汗水湿透。“插秧并非简单的体力劳动,它是一门深奥的技艺。”她在实践日记中记录道,更深层次的学问在于掌握并守护这传承千年的农业文化遗产。
2025年暑假期间,一支由40名“05后”大学生构成的“稻渔兴农·青年赋能乡村振兴行动”社会实践团队,分为三个小组,前往浙闽皖地区。他们深入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所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核心区域,如浙江青田等地,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
此次社会实践的参与者以上海海洋大学元鼎卓越农林创新班的本科生为主,该班自2025年首届开班以来,便从全校范围内精心挑选优秀“生源”。该班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产业实战”相结合的农学交替培养模式,致力于培育一批既懂农业、热爱农业、又能推动农业发展的新型人才。
实践团队成员于浙江青田地区亲身体验了插秧技艺。所有展示的图片均由上海海洋大学提供。
浙江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拥有千年的历史传承,于2005年6月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认证,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不仅是我国首个,亦是全球首批获此殊荣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浙江青田县方山乡,骄阳似火,把稻田烤得滚烫无比。归国的华侨周大伯,他撩起汗湿的衣襟,擦拭着脸上的泥点,感慨地说:“如今村里种田的,只剩下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了。”
青田县,一个在我国享有盛誉的侨乡,近年来吸引了众多华侨华人返乡创业和定居。实际上,这里众多居民曾远赴海外寻求发展,如今,这片“华侨之乡”中,从事稻鱼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平均年龄已逼近六十岁。
实践团队成员在养殖基地了解稻蟹共生养殖模式。
在福建光泽县,类似的难题演变成了“数字鸿沟”现象。学生们举起无人机准备进行航拍,却发现信号因5G基站覆盖范围有限而频繁中断。郑嘉滢团队成员指出,七成农户面临“不会用”的难题。60%的老年人觉得无人机、智能监测系统、数字化系统等设备的维护过于繁琐,而大多数个体经营农户由于前期投入成本过高,选择了放弃数字化。
实践团队成员在安徽宣城学习投料无人机使用。
在另一侧,安徽宣城的智能农田展示了新的发展思路。在洪林镇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无人机在八级强风中依然能够准确投放饵料,传感器实时反馈的水质信息清晰可见。“科技并非旨在取代传统农业,而是成为让农业更加智能化的有力助手。”负责领队的张冬冬老师指着田边的小龙虾解释道。在当地农户展示的智能监控系统上,病虫害预警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都直观明了。六年间,上海海洋大学在宣城培育的智能系统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增幅达3000元,同时人工成本降幅达到30%。该地区也因此成为了亚合资金项目“澜湄稻渔种养技术合作及人才培养”的科研与示范中心。通过这一平台,稻渔综合种养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得以推广至柬埔寨等国家。
山区实现数字化并非简单地将城市的技术直接移植,而是要让技术具备攀登高峰的能力。团队成员林志航在调研的笔记中特别标注了这一点。带着积累的经验,学生们迅速回到学校着手撰写调研报告,并着手对智能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他们打算采用轻量化的物联网设计方案,开发方言语音操作系统,使得陈阿婆们只需对着手机说话,就能轻松启动设备。此外,他们还提议在福建光泽县的8个村庄安装低功耗的物联网基站,以将山区信号覆盖率提升至85%。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青田华侨林国平为了继承稻鱼共生的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海外的职业生涯,选择回国坚守;退役军人张伟在宣城创办了家庭农场,不仅推动了整个村庄的农业升级,还激发了村民们的积极性;光泽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周建仁,则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施绿色农产品认养模式,成功带动了8个村集体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教室里讨论的都是问题,而实地调研所见却是解决之道,真可谓是民间高手辈出。”团队项目负责人贾惠远在调研报告里写道。
李嘉尧副教授,水产与生命学院的指导教师,指出上海海洋大学凭借农业农村部稻渔综合种养生态重点实验室这一平台,向地区输送了智能监测、生态评估等关键科技。学校积极倡导学生们运用这些先进技术,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深入农村,通过实地考察揭示传统技术的缺失和数字化方面的不足,并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数字稻渔”等创新方案,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