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携手明代科学家李之藻共同创作了《坤舆万国全图》,这幅作品现已成为我国已知最早出现的彩色中文世界地图。时至今日,南京博物院以这幅被誉为“镇院之宝”的画作为基础,精心策划了年度重点项目——“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南京博物院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7月10日展览首日,便吸引了超过800名观众前来互动体验。
7月10日当天,南京博物院内,众多观众正沉浸于VR展览的奇妙体验之中。新华社的摄影记者李博先生现场捕捉到了这一幕。
在这场集历史、地理、天文、航海与想象于一体的探险之旅中,观众仅需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便能在超百平方米的广阔空间里任意穿梭,亲身感受古人对于地球、浩瀚星空以及世界文明的独特构想。
展览伊始便生动重现了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的情景。观众只需遵照画面指引,动手操作,便能够仿佛翻阅旁边的资料,细节丰富,给人以逼真的感受。高考结束后,姜子涵从吉林来到了南京,旅游途中得知南京博物院推出了新的沉浸式展览,于是她立刻购买了门票,前来亲身感受这一独特的体验。
南京博物院展览运营策划负责人徐小虎指出,《坤舆万国全图》这幅作品是在明代万历时期完成的。这幅地图以当时西方世界的地图为参照,颠覆了以往欧洲位于地图中心的常规布局。它首次将中国置于世界地图的中心位置。这幅图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该文物对存放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展示一段时间后便需进入“休眠”状态,这让众多观众难以亲眼目睹其真实面貌。“坤舆万国全图”内容极为丰富,细节描绘细致入微,我们坚信能够运用创新的方法,让其在文化价值上得到多方面的展现。因此,团队从一年多前便开始精心筹备这次展览,期望借助数字技术突破时空的界限,拓宽观众接触文物的途径,并深化他们对文物的认识。”徐小虎说。
据了解,本次展览在策划、编剧、导演以及内容制作等各个环节,均由南京博物院全面负责。在策划初期,学术团队便着手深入挖掘和研究《坤舆万国全图》的深层意义和广泛影响,对人物服饰、动作细节、方言特色,以及建筑风格、文物展示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力求保证展览内容的严谨与精确。
内容独树一帜之外,策划团队更是主动融入VR技术及沉浸式互动方式,精心构筑了一个让人仿佛置身其中的地图世界。徐小虎表示:“我们引入了前沿的大空间技术,观众在佩戴相应设备后,无需借助手柄或按钮,便能自由自在地享受全程约30分钟的参观体验。”
这是7月10日,观众在南京博物院体验VR展。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近年来,“文博热”逐渐升温,传统实物展览形式已无法满足观众对文化需求的深入探索。VR、AR等先进技术的运用,使得文物仿佛获得了生命,缩短了观众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王雅静,这位来自浙江的六年级学生,在参观完展览后不禁发出惊叹:“没想到文物可以这样欣赏!”她平时就非常喜欢逛博物馆,但若没有解说员的引导,她往往难以理解那些文物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故事。然而,在这次展览中,她仿佛真的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坤舆万国全图》所描绘的九重天之上,俯视着日月星辰;她乘坐着大明宝船,在大洋上畅游;在双塔的传说中,她邂逅了充满中式浪漫的风月同天。
南京博物院策展团队曾这样表达:“我们期望观众不仅能目睹这幅地图,更渴望他们能身临其境,融入故事之中,感受四百年前大明子民是如何构思他们眼中的整个世界。”
文化与科技的紧密结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更为全球文化传播拓展了新的渠道,使得世界得以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徐小虎表示,展览中所述的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故事,本身就具备显著的全球吸引力。他提到,随着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上升,策划团队有意将这一优秀的知识产权推广至欧洲、非洲等地区。他们期望通过这种方式,为海外的观众打开一扇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记者朱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