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道万人坑:日本侵略者‘以人换煤’的野蛮罪行?

孙洪义 王文利 本报记者 孙伟民

在鸡西市滴道区的北山,郁郁葱葱的松林中,两座相邻的山坡围出了一个低洼地带,那里长满了蒿草。在这片洼地旁,一座由黑色大理石打造的碑石上,镌刻着“滴道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碑”这十二个耀眼的金色大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朱玉品馆长指向那片山丘与低洼地带,语气沉重地说:“‘万人坑’、‘死人沟’、‘乱葬岗’这些名称背后,隐藏着日本侵略者‘以人换煤’的残忍掠夺行径,那是中国劳工用生命代价换来的黑色财富。”

记者步入这片古老遗址,洼地之中那些裂缝宛如一道道被撕裂的伤痕;在杂草丛生的地表之下,分布着形态各异的坑洞,隐约可见,仿佛是大地母亲在剧痛中痛苦地蜷缩,形成了道道褶皱。

朱玉品向记者透露,滴道的“万人坑”在日伪统治时期,是使用时间最长且埋葬死难劳工数量最多的地点。从1935年到1945年,这里共埋葬了超过两万名劳工。在遗址上,分布着12排尸坑。1966年,工作人员在一排尸坑中发掘出74具骨骸。到了1968年,他们又发掘了两排尸坑,并将其中一些骨骸转移至了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

铁证为鉴④|滴道北山,这里埋葬着2万苦难劳工的冤魂__铁证为鉴④|滴道北山,这里埋葬着2万苦难劳工的冤魂

鸡西矿区保留最完好的罪证遗址,便是滴道的“万人坑”,它沉静地记载着那段充满黑暗的时光。为了掠夺煤炭,日本侵略者迫使矿工在缺乏任何安全措施的矿井中劳作,他们在生死边缘艰难求生。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尚未断气的患病矿工,也常常被无情地投入“万人坑”。

记者漫步于“万人坑”遗址,抵达鸡西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馆中一尊砖造“炼人炉”宛如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凶猛怪兽,令人不寒而栗。朱玉品介绍道,此“炼人炉”始建于1941年,起初为单孔设计,后扩建为双孔,是一座由砖块砌成、券拱顶覆的窑洞式建筑,占地约6.47平方米。在维修保护之前,其残存部分长2.6米,宽2.49米,高1.45米。截至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的投降,此处累计焚烧了超过4000具尸体,这些成为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矿工犯下残忍罪行的铁证,同时也是全国范围内唯一留存下来的伪满洲时期的矿场“炼狱”。到了2019年,这一遗址获得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认定。

在参观的人群中,程文超站在“炼人炉”前久久不愿离去,眼中泪光闪烁。他感慨道:“书本上的文字如今变成了眼前的真实景象,这种感受实在难以用言语来表达。这次参观让我领悟到一条真理:若国家落后,必将遭受欺凌!从今往后,我决心加倍努力工作,为我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地下的矿洞延伸至地面的“炼人炉”,从“万人坑”中堆积如山的白骨到陈列馆里无声的控诉,鸡西的每一处侵华日军罪证遗址都犹如历史的“活化石”。这些遗址不仅是日本侵略者侵华暴行的铁证,而且也是一部刻印在大地上的民族苦难史册。它们时刻提醒着后人:只有深刻铭记历史,才能有效守护和平;只有吸取教训,才能防止悲剧再次上演。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三十头镇卫生院 黄石市委机关幼儿园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