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妄图抹杀茅元仪与武备志?珍贵典籍为何惨遭焚毁

明军

清朝自入关以来,始终以正统自居,然而其诸多举动却透露出统治者的内心不安。他们未为明朝众多重要人物立传,破坏经典,意图使这些人物在历史的长河和民众的记忆中消逝。在这其中,茅元仪及其所著的《武备志》所遭受的待遇尤为恶劣。《武备志》与《国榷》、《皇明经世文编》并驾齐驱,被誉为“历史巨著”,自问世以来便远播海外。日本人对之珍视备至,广泛翻印。即便清朝曾封禁茅元仪并销毁其著作,但这并未能阻止人们对其生平与思想的了解与钻研。

一、茅元仪的生平

茅元仪作品众多,其诗文作品近千卷,还有一部规模庞大的《武备志》达240卷,然而由于清朝的禁毁政策,他的作品并未广泛流传。在乾隆年间,原本的天启版《武备志》遭到清廷焚毁。在《明史》编纂过程中,茅元仪并未被立传,甚至在其众多史料记载中,清廷也刻意删去了有关他的信息。再加上清廷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茅元仪在长时间内成为了人们印象中陌生的存在。

明朝官僚

幸运的是,《武备志》这部茅元仪的鸿篇巨著在明末时期便传至海外,日本人将其视为至宝,纷纷加以翻印。正如古人所言“礼失求诸野”,自改革开放以来,台湾的丁原基教授与北京的臧嵘教授首开先河,对茅元仪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才使得我们得以了解茅元仪的部分生平。然而,尽管如此,由于史料匮乏,华中师范大学的赵娜博士仍然认为“目前学界对茅元仪的研究成果尚不丰富”!

钱谦益,这位以“水太冷”闻名文坛的盟主,是目前所知的最早记录茅元仪事迹的人。他在《列朝诗集小传·茅待诏元仪小传》中,以不超过五百字的篇幅,为我们揭示了茅元仪生平的点滴。

钱谦益剧照

钱谦益提及,茅元仪生于1594年,逝于1640年,籍贯浙江湖州。其祖父茅坤在嘉靖年间活跃,身为进士,对书籍痴迷,与唐顺之并称,二人致力于文学复古,并被誉为“唐宋派领袖”。茅坤曾投身胡宗宪幕府,参与军事策划,抗击倭寇,堪称儒将。茅元仪的父亲亦为官员,活跃于万历年间。家庭文化的熏陶让茅元仪自幼便以重情重义著称于乡间。当年湖州遭遇严重旱灾,湖州知府召集当地乡绅商议对策,众人却沉默不语。唯有10岁的茅元仪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财物救济灾民,知府对他赞赏有加,称赞道:“鲁子敬也不过如此。”

茅元仪在青年时代承袭家传学问,热衷于步入仕途,然而命运多舛,屡次应试均未能如愿。面对连番的挫败,他逐渐对科举之路失去了信心,于是开始放纵自己,沉溺于秦淮河畔的风月之中。

转眼迈入中年阶段,目睹国家衰败,辽地战事频仍,茅元仪猛然觉醒,他毅然投身辽东战场,抵御后金侵略,却屡遭陷害,心中郁郁不得志。

茅元仪步入晚年,不幸被贬至闽地,目睹家园倾覆,却无力回天,于是整日借酒消愁,愤懑至极,最终以悲壮的姿态,如宗泽三呼“过河”般离世。

茅元仪

钱谦益将茅元仪充满波折的一生概括于《茅止生挽词十首》之中,其中第九首写道:“田地房屋凋零,筋骨疲惫,二十年间,他只为辽东奔波劳碌”,这恰恰是对茅元仪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清朝惧怕什么

茅元仪与袁可立有所不同,袁可立曾执掌辽东政务,使得清朝面临巨大的威胁,因此袁可立被视为清朝的首要敌人,其一生事迹遭到全面抹除。相较之下,茅元仪在辽东逗留的时间较短,但清朝为何对他怀有如此深仇大恨?笔者认为,这或许有以下几点原因。

崇祯二年,即1629年,发生了乙巳之变,茅元仪挺身而出,力图扭转局势。时至今日,普遍观点认为乙巳之变是皇太极继位后确立权威的关键一役,明朝军队遭受重创,京城周边地区遭受严重破坏,而大将袁崇焕亦因遭受离间计而丧命,皇太极则取得了显著胜利。然而,根据史料记载,在10月18日的夜晚,茅元仪率领二十四名骑兵,跟随孙承宗从东便门出发,进入通州,并成功坚守了十八天,使得清军未能直接逼近京城。此后,茅元仪再度领军对清军发起追击,成功收复五座城池,斩杀敌军6000余人,这在乙巳的黑暗时期堪称一抹亮色。因此,乙巳之变并未如皇太极所预期的那样取得成功。赵娜博士甚至将皇太极在此次变乱中的行为描述为“逃遁”。

清朝

第二,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他的《武备志》。

《武备志》记载了众多明清时期的战争机密与敏感议题,尤其是其中的《武备志·四夷》篇目,对女真族的考证深入透彻,不仅详述了清朝的兴起历程,还阐述了建州对明朝的隶属关系,其研究之详尽,几乎无所不包,这样的行为显然是对清朝朝廷尊严的冒犯。

此外,《武备志》独具慧眼地预见火器将成为未来战争的基石,对明军火器推崇备至,却对弓马骑射持否定态度,此举显然与清廷的核心理念相悖,毕竟骑射是清廷习俗的一部分。同时,茅元仪深刻领悟到海疆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作用,积极倡导海洋与海防建设,然而这却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格格不入。

于是,在综合因素之下,1775年,乾隆下令封杀茅元仪。

明军

三、《武备志》的流传

_清朝最珍贵的宝物_属虎的人纹虎犯忌讳吗

《武备志》是一部军事著作。根据《中国军事史》的记载,在明朝时期,发生了超过600场的大型战役,战争频繁。因此,明代的文人学者对军事研究充满热情,纷纷撰写兵书,并且加入幕府参与军事决策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同时,随着明末实学思想的兴起,面对国家衰败的局势,许多有志之士都在积极思考如何拯救国家。他们觉得国家衰败的原因在于军事力量薄弱,若想重现汉唐明初军队的辉煌,就必须从历史中探寻答案。实际上,这种做法与晚清文人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鸦片战争之后,面对民族危机,地主士大夫们纷纷著书立说,魏源的《圣武记》便是其中一部缅怀祖先荣耀的军事著作。

魏源的另一大作《圣武记》

目前掌握的《武备志》版本共计六个。其中,天启三年(1621年)出版的版本,为茅元仪的首次刻印之作。遗憾的是,这一版由于受到清朝统治者的破坏,已经濒临失传的边缘。

第二版乃清初翻刻之作,彼时清朝初入关中,政务纷扰,尚无暇顾及焚毁书籍。此版虽与原版相较有所调整,然大体上并无太大差异。因此,常有人误以为清初翻刻版即是原版。

第三版源自清朝莲溪草堂的版本,对《武备志》进行了大规模的删改并予以出版,其原貌已不复存在。尽管如此,学术界对于清初翻刻版与莲溪草堂版之间的先后顺序,依旧没有形成明确的结论。

第四版作品诞生于日本宽文四年,即1664年,由须原尾兵卫依据明版进行精确复刻。它完美保留了原版的每一个字,唯一的区别在于增加了日本假名的注释。这一版本因其独特价值而备受推崇。

道光年间发行的第五版,标志着清朝统治根基稳固,统治者汉化程度较高,从而解除了对书籍的禁令。《武备志》得以重新面世,然而这一版本系基于清初的版本进行翻刻,与原版仍存在一定差异。

第六版源自清末湖南,现已成为广泛传播的版本;它系依据日本宽文版进行复制的。

《武备志》这部著作由茅元仪所著,其首次刻印是在天启元年的1621年,全书共计240卷,字数大约在200万字以上,这一点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不过,在序言中,茅元仪提到“奴酋对辽地的野心由来已久……贼寇已经攻陷了沈阳和辽阳……而且他为此忧虑重重,担忧深远,历时三年才完成了这部《武备志》”,若将1621年向前推算三年,便来到了万历末年,即1619年,因此,有观点认为茅元仪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着手撰写此书的。遗憾的是,由于史料不足,《武备志》的撰写具体年代在史学界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在短短三年内完成如此一部巨著,且书中包含众多插图,这看似极不可能。若硬要说作者仅用了三年时间,那么他必定在写作之前已经有了更为漫长的准备阶段。

四、日本人为什么将《武备志》视若珍宝

《武备志》乃一部兵书,其编纂方式效仿了北宋时期的《武经总要》,整体结构被划分为五个主要部分。首先是“兵诀评”,其中汇集了历代兵书的内容,并对它们进行了详尽的点评。其次是“战略考”,这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从春秋时期到元代共计600多个战例。第三部分为“阵练制”,其中“阵制”部分详细记载了自西周以来的各种阵法,并配有相应的插图;“练制”部分则总结了历代练兵的方法。第四,称为“军资乘”,主要汇编了各类军用物资,涵盖从攻城守城的器械到火药弓箭,乃至粮草马匹,内容丰富,后人将其誉为“古代军用物资大全”。第五部分是“占度载”,内容涉及气候、地理、边防、周边民族、航海等多个方面,并附有图文说明,详尽地记录了明朝的地理环境、关隘要塞、海陆敌情、卫所设置、将领兵力、兵马驻防等详细信息。

明军

目录使我们大致了解到,这部著作堪称古代军事文献的集大成之作,特别是《武备志》中收录了众多古代武器的使用方法。例如,《阵练制·教艺》这一章节中,汇集了少林棍法、朝鲜剑法、倭国刀法等多种武器的招式,并附有口诀和插图,图文并茂。在此之前,这些武器使用方法鲜为人知,少林棍法便是借助《武备志》得以重新焕发生机。茅元仪指出,朝鲜的剑术与倭国的刀法源自唐代,但在明代已经绝迹,“古代的剑术,曾用于实战,因此唐太宗曾拥有千名剑士。如今,这一技艺已经失传……而朝鲜却保留了其完整的风貌和技法”。

《武备志》中的朝鲜剑法

《武备志》对我们而言,其核心价值在于收录了“郑和海图”。众多明史爱好者都知晓,正德年间,刘大夏曾焚毁郑和海图。然而,在《武备志》的第240卷末尾,却赫然刊载了《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这幅图中,详细描绘了海路和航线,篇幅达20页,还附有4幅过洋牵星图。此外,它还收录了500余条海外地理名称,成为当今研究明代海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郑和航海的确切定位方式得以证实,正是得益于《武备志》中的郑和海图。此外,这份文献的记载似乎也间接表明刘大夏并未销毁郑和海图,这一发现为正德朝的历史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也带来了一道新的谜题。

武备志上的牵星图

《武备志》这部著作堪称中华文明昌盛的象征,其价值无可估量。日本人独具慧眼,早已洞察了《武备志》的珍贵之处,因此不惜耗费精力进行翻刻和复刻。

明朝朝廷

文史君说

太史公曾言:“人终究难免一死,其价值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文山公亦云:“自古以来,人生谁不有一死,唯有坚守信念,才能永载史册。”他们的共同愿望都是名垂青史,因此清朝政府针对这些文人,企图将他们从史册中抹去。然而,人心如水,民众的情感如同飘渺的烟雾,对英雄的敬仰与缅怀,虽有时会被暂时遗忘,却永远不会消失。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三十头镇卫生院 黄石市委机关幼儿园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