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拜妮的中篇小说集《乳酸菌女孩》已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汇集了《合租女孩》、《绿光》、《尼格瑞尔》、《水形物语》以及《乳酸菌女孩》这五部中篇小说。在目录前的扉页上,可以看到一句温馨的寄语:“献给30岁的自己”。
从故事内容分析,这五部小说各自独立,同时又相互交织。按顺序阅读完毕,五部小说中的五位主角年龄依次从二十岁左右发展到三十岁左右。人们常误解“三十而立”的含义,以为到了三十岁就必须达成某个目标或实现某种成就,但实际上,它指的是在三十岁这个阶段,人们应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从阅读的起始部分,我们观察到的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合租”关系的单一感官角度,而到了全书的最后部分,则转变成了每个人都是“乳酸菌”的“上帝”这一宏观视角,这一转变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深层的观念演进过程。《合租女孩》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个人从校园生活步入社会后的种种观察、思考与判断,这些经历主要通过“工作”、“怀孕”和“死亡”这些事件来展现,而其价值观则是通过同事、舍友和亲人等角色来传递的。《绿光》这部作品,从“合租”这一视角中跳脱出来,转而采用了一种“半合租半寄居”的观察角度。主人公罗飒在穆先生家中担任钢琴教师的这段经历,或许可以被视作一种精神层面的“寄居”。刚步入社会的罗飒,在爱情、婚姻和家庭方面的种种想法和计划,几乎在穆先生家中教授钢琴的日子里,逐渐受到了修改、篡改和删减,进而引发了她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以及自我内耗。罗飒最终勇敢地做出了让人感到欣慰的决定。《尼格瑞尔》的故事背景是异国他乡,但主人公贺佳莹和邹柚帆所面临的问题却超越了国界。这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准备组建家庭的人,在坚定地选择了对方的同时,内心深处却依然存在着对彼此的猜疑、厌倦和反感。《水形物语》主要描绘了秀妍婚后的生活点滴,内容涵盖了日常琐事,如柴米油盐,亦涉及了离婚与丧子的悲痛,以及与慧珍这位女性同行的“畸形”关系。《乳酸菌女孩》作为小说集的收尾,阅读时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悔的宿命感,吴优优的离世仿佛在一个平凡无奇的日子里,宣告了无数“乳酸菌”在某个生命体内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更新。
从叙事者的视角来看,这部作品集呈现了女性独有的视角,顾拜妮在“献给30岁的自己”这一系列创作中,自如地展现了个人的观点。观察文本,五部小说各自独立,却又相互联系。每部小说前标注的数字,在顾拜妮看来,如同五个门牌号码,因此可以设想,这组故事的角色或许都居住在同一个小区,甚至同一栋楼的相邻单元。这样的布局,将这部小说集视作一部长篇小说也未尝不可。长篇小说的“长”,其内涵本身就带有“复杂”之意,首先是指作者投入生活、观察生活所花费的时间之长,其次是小说本身所展现的故事时间跨度之长,再者则是留给读者发挥想象的空间之长。作为一部女性题材的作品,这部作品集还融入了顾拜妮通过小说向世人传达的对女性在社会中各种关系的理解与思考。阅读之旅或许迅速高效,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便可将全书浏览完毕,然而,此类阅读往往显得颇为冗长,实则这是一个需细细品味、逐步领悟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男女之间的区别,绝非寥寥数部文学作品所能完全阐述或归纳。幸运的是,在顾拜妮创作这些文字之际,她运用了一种冷静且直率的语言,传达了自己的思想观念。所述之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充满真实、感性与深邃情感的画卷,塑造了众多值得我们去关注、去珍惜、去热爱的女性形象。她们如今居于小说之中,藏于虚构的文本里。或许在下一秒,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甚至可能就在明年,她们将悄然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映入我们的眼帘,驻足于我们的心间。目睹卢凯琳在合租屋内深藏姐姐离世之谜,察觉罗飒在穆先生家中逐渐滋生的扭曲情感,见证卡丽在阳光、沙滩、海浪的背景下意外离世,感受秀妍面对坎坷命运的无奈与反抗,看到吴优优等“乳酸菌女孩”在寻求希望的道路上屡屡碰壁,我似乎曾与她们相识,又似乎与她们渐行渐远,而内心深处,我似乎还能为她们提供一些帮助。无论故事如何虚构,都无法掩盖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当顾拜妮面对三十岁的年纪,面对现实生活时,在她的这部作品集中,她展现的不仅仅是创作出的一个个成果,更体现了一位作者,或许仅仅是她本人,在而立之年所承担的责任与担当。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深入思考一个问题。《乳酸菌女孩》这部小说集,其最直接的呈现是,不断调整青春的“进度条”,然而,在探讨更多深层次议题的过程中,这些议题可能会显得过于深刻或浅显,以至于在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进而削弱了小说原本应具备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语言魅力。现在可见的是,这部小说集显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几年前出版的《我一生的风景》,尤其是在描绘主要角色的非主要特质以及次要角色的关键作用方面。汉文这个角色,其显著之处在于作为次要人物却具有“重要”地位,他偶然提及了邹柚帆前女友的名字,这一举动直接影响了贺佳莹与邹柚帆之间故事线的延伸与缩短;同时,他也是秀妍故事时间线中隐秘的关键人物。然而,在当前文本中,他仅展现出“次要”的一面,存在于秀妍生活状态的另一层面。在《尼格瑞尔》中,顾拜妮通过主观逃避的手法塑造了汉文这一角色,而在《水形物语》中,她则采用了被动陈述的方式。这一塑造过程相当成功,使得汉文在小说集中所有男性角色的客观立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说,他成为了他们的一面映照之镜。
这部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集,显然还有许多未被挖掘的探索与剖析空间,而这些深入剖析的背后,或许正是顾拜妮保持优秀创作活力的秘诀所在。
李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