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在于有网民对其“消费苦难”的行为提出批评,随后众多自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在快速闪现的字幕、激昂的音乐以及情绪的渲染下,部分网友接受了指控中的观点——认为通过开发文创产品来回归文物即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有甚者,他们提出了诸如“以鸦片纪念林则徐”等引人注目的标题,进一步加快了事件的传播速度。
然而,此番舆论并未偏离正轨。不久,便有声音坚定地支持上海博物馆:若是对这段历史视而不见,那就如同为了所谓的“情感洁癖”而剥夺了文物生命的历史脉络。作为以研究为根本的公共机构,博物馆理应直面文物的伤痛,无需粉饰其过往的遭遇,更不应将专业的解读权拱手让给情绪化的解读。
也有网友通过举例进行反驳,指出蝠桃瓶自2004年进入上海博物馆收藏后,已成功推出了数十款文创产品,其中发光冰箱贴便是其中之一;而瓷瓶台灯则在上博文创商店中销售了将近三十年之久。更有媒体不禁提出质疑:长城与故宫同样承载着历史的沧桑,难道当代人就不能去参观这些历史遗迹了吗?
在我看来,对于文物本身,并无太多值得激烈争论之处。蝠桃瓶不仅彰显了传统工艺的璀璨,还见证了其海外流传的历程,最终得以回归,亦是对民族情感的深刻表达。博物馆致力于开发文创产品,旨在让文物融入日常生活,实现古今的交融。
互联网,作为当代信息传播的核心载体,不仅打破了地域界限,但也形成了一个信息封闭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被各式各样的信息所吸引,却难以辨别其中的真伪。在流量推动、情绪渲染、观点极端化等因素的作用下,一些基本常识很容易被误导,导致理性讨论的空间受到限制。
探讨蝠桃瓶事件的核心,若非得将“承载历史之重的方可称之为文物,否则仅是工艺品”这一观点作为前提,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认为,文物的回归之旅,正是中国崛起和全民族复兴努力的生动见证呢?
历史不应局限于单一色调,公众对于历史的多元情感应得到接纳,同时,深入探究历史的复杂性,亦体现了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