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颐和园曾名为清漪园,乃乾隆帝所构筑,其核心功能在于供皇帝放松心情、欣赏美景之地,而非处理政务之所。
建成之后,清漪园深受各位皇帝的喜爱:
颐和园十七孔桥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共80次驾临万寿山;嘉庆皇帝在位18年间,184次踏足清漪园;道光皇帝在位18年,共71次游览清漪园,但自鸦片战争爆发后便未曾再至;咸丰皇帝在执政初期9年间,累计29次造访。
清漪园每年的修缮只需进行一些小规模的修补,按常理推断,慈禧若真有修缮的念头,也不必耗费如此巨额的银两。
三山五园地图
然而,在咸丰时期,大清国力显著衰退,频繁遭受外来侵略者的侮辱。与此同时,清漪园也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咸丰十年(即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京郊的“三山五园”,包括清漪园和圆明园在内,均遭受了焚毁之灾。如今,圆明园已转变为教育基地。
在二十多年后,机缘巧合之下,慈禧想重现清漪园的荣光。
然而,慈禧的时代并非如同乾隆时期那般繁荣昌盛,那时的国库并未充实,难以承担起如此规模的宏大工程。
慈禧
因此,慈禧太后挪用了原本用于海军建设的巨额资金,用以重建清漪园,并且将该园改称为颐和园。
关于具体数额,众说纷纭:有人说达到了8000万两;而在1971年出版的《故宫简介》一书中,引用了《康有为年谱》的记载,将其修正为3000万两。
但这些数字没有太多史料证实。
随后,颐和园管理处在深入研究众多历史档案资料后,认定慈禧太后主要动用了以下资金:
颐和园玉带桥
首先,自颐和园动工以来,海军衙门每年划拨30万两白银作为资金支持;经过7年的连续资助,总计达到了210万两白银。
其次,在光绪十七年四月,海军的专项资金中,有100万两白银被调拨,专用于颐和园的建造工程。
颐和园展览
第三,各省督抚所筹集的海军资金共计260万两,该款项存放于天津,其产生的利息(注:此为利息,非本金)将专门用于颐和园工程的支出。
第四,挪用了用于筹备海防和偿还铁路外债的“海军衙门”所收的新增海防捐款,总计114.8292万两白银。
颐和园长廊
第五,光绪二十年,颐和园建设基本完成。自光绪二十一年起,海军经费中的土药厘税每年划拨十五万两白银,专用于颐和园的修缮。据已查资料,直至光绪二十六年,累计领取白银高达九十万两。
清末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1:1复制)
在上述款项里,各省督抚所筹集的海军资金,其利息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而海防新捐的114.8292万两,并非挪用后的实际销售金额,因此与实际数值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因此,倘若未来未能发掘出新的具有权威性的历史资料,据估计,慈禧太后挪用的海军相关经费大约在五十万两至五百万两白银之间。
颐和园平面图
这500万两白银主要用于将颐和园修复至乾隆帝时期的清漪园风貌,但与原貌略有差异,因为慈禧太后对某些建筑进行了调整,且由于资金不足,部分区域未能完全恢复。
慈禧太后主持的工程,在文化素养与审美品味方面,与乾隆皇帝相比,差距甚远。
颐和园在建筑艺术方面稍逊于清漪园。然而,即便如此,颐和园依旧彰显了清代皇家园林在鼎盛时期的艺术造诣,因其“湖光山色之盛、园林景致之美”而闻名遐迩。
但是在公元1900年,多国联军入侵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
以上。
参考书籍包括《颐和园史话》以及《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纂的作品,还有《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