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坚持卫生和整洁的原则,实践着自以为恰当的生活习性。但有些表面看似清洁的行为,实际上却潜藏着许多卫生风险,甚至新华社都进行了转发并发出警示。今天,我们共同来揭示这些“假清洁”习惯的真实面貌。
一、肉类用水龙头冲洗
很多人在处理肉类时,不自觉地会将其置于水龙头下进行冲洗,深信这样做可以完全清除血迹和污垢。然而,老爸测评曾通过荧光剂模仿肉品上的细菌进行过实验,发现结果令人震惊:在冲洗过程中,细菌仿佛失去了控制,随着水花四处散播,其最远的喷射范围竟然达到了3米之遥!这表明厨房的水槽、砧板、操作台以及菜刀等,都可能成为细菌的栖息地。特别是未经煮熟的鸡肉,它携带沙门氏菌的风险极高。一旦经过冲洗,若不经意间用手触摸头发或揉擦眼睛,这些细菌就有可能趁机进入人体,从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隐患。
首先,需用厨房纸巾细心拭去肉块表面的血迹及尘埃,亦或将其放入水盆中进行浸泡和清洗,这样操作能有效防止交叉污染的发生。
二、热水烫内裤
内裤紧贴身体,自然容易沾上尿液、分泌物以及少许粪便。很多人以为只需用热水烫洗,便能对内裤进行“杀菌消毒”,实则这种做法存在误区。实际上,在70至80摄氏度的温度下,只有少数细菌会被消灭,而大多数细菌则需要达到100摄氏度的高温,并持续煮沸数分钟,才能被完全杀灭。仅以沸水煮沸内裤,不但不能实现消毒的效果,反而会使内裤上的污渍发生化学变化,变得更加难以去除,甚至可能形成让人尴尬的痕迹。
实际上,只要将内裤经过常规洗涤,然后放置在阳光明媚且空气流通的环境中晾干,就能有效地利用紫外线和自然风力达到极佳的清洁目的。
三、鸡蛋先冲洗再放冰箱
鸡蛋表面若出现污渍,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将其彻底清洁。然而,这种做法实际上却起到了反效果。鸡蛋表面原本有一层自然的保护层,它就像一位坚守岗位的卫士,能够封闭蛋壳表面的微小孔隙,抵御细菌的侵入,并且有助于延长鸡蛋的储存时间。如果这层保护膜被清除,鸡蛋就如同失去了坚固的防护,细菌便可以轻易地侵入,导致鸡蛋更容易腐败变质。
鸡蛋若已不洁,需以干燥的纸巾细心擦拭至净,随后妥善封闭蛋盒,并将之独立存放于冰箱内,与其他食材保持一定距离。
四、使用三无纸巾擦嘴
在餐厅用餐时,请注意那些仅以透明包装、没有任何标签的纸巾,切勿随意取用擦拭嘴角。这类无标识的纸巾,很可能源自非法加工点,由废弃材料制成,其漂白剂和细菌含量很可能超标。使用此类纸巾擦拭嘴角,不仅不能达到清洁效果,反而可能越擦越脏。
选择纸巾时需注意识别其执行的标准,以“GBT08”结尾的产品适宜用于擦拭嘴唇,“GBT10”结尾的则适用于擦拭臀部。务必不可因贪图小利而牺牲自己的健康。
五、用抹布洗碗
湿润的布巾犹如“细菌的温床”,研究数据显示,厨房中一块常用的抹布上,其菌落数量竟高达四千万,真菌菌落数量更是达到了三千六百万,更有可能含有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对健康有害的细菌。若用此类抹布清洁餐具,细菌便会像“接力赛”般,轻易地转移到餐具表面。
因此,必须定期更换抹布,并且在使用抹布清洁餐具之后,还需用大量清水冲洗数遍,以确保细菌无处藏身。
六、起床就叠被子
早晨醒来,我随手将床单被子整理得井井有条,这看似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但事实上,在睡眠过程中,人体会分泌出大量的汗水和皮屑。若一觉醒来便立即叠被,这些汗水和皮屑便会被紧紧包裹在被子之中,从而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可以适当放松,早晨起床后,将床单翻转至反面,晾晒片刻,待其自然晾干后再整理,亦或是直接不整理,确保被子能够得到良好的通风与换气。
七、上厕所中途冲水
觉得气味非常浓烈,众多人在如厕过程中便决定提前冲洗。然而,冲洗马桶时产生的上升气流,会将夹杂粪便的细小水珠向四周散播。若不盖上马桶盖进行冲洗,这些水珠不仅会弄脏卫生间,而且其中的有害细菌还可能溅至人体,导致感染。
务必养成使用完卫生间后立即盖上马桶盖并冲洗的水洗习惯,同时,要定期对马桶进行清洁消毒,并且务必记得在如厕后洗手。
八、用纱罩罩食物
用餐完毕后,人们常会使用纱网覆盖餐食以阻挡蚊虫,这看似是一种周到的做法。然而,苍蝇在纱网表面停留时,却会遗留下细菌、病毒以及虫卵,这些病原体随后会悄无声息地穿过纱网上的细小缝隙,最终落在食物之上。
最有效的方式是对食物摄入量进行科学安排,减少烹饪量,力求减少食物浪费,从而从根本降低食物受到污染的可能性。
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细微之处,常常被我们忽略。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习惯,或许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深远的影响。为了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从现在起,让我们摒弃这些不良习惯,培养出真正有益于健康和卫生的生活方式。大家是否还了解其他看似干净实则隐藏污垢的生活习惯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