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很忌讳鬼这个字。
人们往往闭口不谈鬼,它一般只在两个地方高频出现:
一个是万圣节当天的派对上,另一个则是街头骂人的姨姨们嘴里。
谁能想到,“你咋穿得像个鬼”已经都成夸人的话了。
在最近的时尚秀场上,鬼,成了设计师们的灵感缪斯。
5月28日,Dior品牌成功举办了2026年的早春度假系列时装秀。在这场秀中,设计师Maria Grazia Chiuri巧妙地汲取了罗马科米塔剧院的韵味以及1930年巴黎那场著名的Bal Blanc夜晚聚会的灵感,打造出了一场充满神秘氛围的时装盛宴。
她挑选了如真丝雪纺、塔夫绸、蕾丝等半透明白质,以白色作为女装的主调,于秀场之上营造出一种“幽灵般的魅影感”。背景中那座古堡与深沉的夜色相映成趣,初见之下,仿佛步入了某部恐怖电影的拍摄场景。
确实存在一些以鬼怪为主题的婴幼儿食品。为了更好地营造一种鬼魅的氛围,这场时装秀特意挑选了一部名为《电影幻影》的恐怖影片来作为背景音乐。
到了2024年,Alexander Mcqueen的2025年春夏时装秀上,这种潮流趋势已然崭露头角。
爱尔兰设计师Seán McGirr从传说中的报丧女妖Banshee那里汲取灵感,他的设计中融入了半透明的白色真丝雪纺、蛛网蕾丝以及欧根纱等关键元素进行装饰。与Chiuri的选材相仿,Seán McGirr也以黑白灰为基调,贯穿了整个时装秀的视觉效果。
他对复古风磨损后的陈旧质感情有独钟,同时,模特面部两侧延伸至发际线的眼妆,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
顶级时装周的展示常常预示着全球时尚潮流的前奏。这亦反映出,鬼魅造型正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流行趋势。
此次在欧美地区广受欢迎的幽灵美学,让时尚界的评论者们不禁联想到维多利亚时期的都市传说。在东亚的文化背景下,这种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体现,便是伊藤润二所创作的角色富江。
如果你不知道富江是谁,也一定看过下面这张权威的脸。
黑白漫画的色彩搭配本身就为鬼魅的丰富世界提供了沃土,而那浓密的刘海与勾魂摄魄的目光,使得富江堪称当代女鬼形象的先驱之一。
她的美,跨越了次元界限,其根源在于那种令人陶醉的容颜与人性深处阴暗面的完美融合,所散发出的一种矛盾魅力。有人甚至认为,富江的诞生,为日本暗黑少女风格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在《杀死比尔》中的角色gogo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
图源:《富江》《杀死比尔》
现在在小红书上,“鬼”已经彻底变成了夸人的形容。
比如,白成女鬼是美白成功的标志。
若有人在您所拍的照片下方留言称“颇有几分阴森”,切莫立即动怒:他们或许仅仅是在称赞您拥有一种清雅脱俗的气质。
起初,这些鬼图是为了吓唬他人而收集的,然而如今,它们却成了博主们竞相效仿的对象。
即便是我们童年时期的阴影楚人美老师,即便是在今日,也能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美妆领域的热门博主。究其原因,她所演绎的经典女鬼形象,那种穿搭风格,堪称是真正能够勾人心魄的美。
连在气味上,人们都开始追求纯正鬼味。
过去,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接受度较高的花香味或果香味香水。然而,如今社交媒体上涌现出以广藿香、香根草等植物香为基调的香水。
调香师们将地下室中的霉湿气息或是森林深处朽木的腐朽之味视为创意的源泉,从而创造出一种带有阴郁潮湿气息的陈年木香调。与先前流行的“死亡气息”香水,如冥府之路香水或柏林少女香水相比,当下的“鬼味”香水中融入了更多的水生元素。
赫曼如影,这款解放橘郡的香氛,无疑是该领域中的佼佼者。其独特的女鬼气息,源自于前调中的土臭素Geosmin,这种成分正是我们在雨后感受到的那份空气清新之感的来源。
然而,对于这种香味的评价分歧极大,有的人对其湿润的药味情有独钟,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带有类似裹尸布的气味。
那么,要怎样迅速变成一只鬼呢?实际上,只需对妆容稍作调整即可。
仅从社交媒体上的化妆教程来看,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几项鬼系妆容的显著特征:头发以黑色为主,往往覆盖部分眼部,肤色偏白,眼下的腮红要么非常浓重,要么极其淡薄,唇色多采用低饱和度色调,而眼妆则以黑色为主。
最重要的是,眼睛绝对是不能有高光的,这是阴湿感的精髓。
若觉得太过抽象,不妨想象一下每日清晨醒来时那种难以睁开双眼的感觉。
人们对这种无神论顶礼膜拜,甚至有人专门传授如何将眼中光芒掩饰的化妆技巧。因此,在鬼魅风潮中,长久以来备受争议的黑瞳美瞳再度受到社交媒体主流的追捧。
有人或许会觉得这样的造型令人畏惧,然而鬼核审美的理念亦在于此:人们通过化妆和服饰将自己装扮得如同鬼魅般恐怖,实则是在进行一种非同寻常的自我防御。
《潮流研究:恐惧与恐怖美学》这份时尚报告指出,当前流行的朋克风格以及摩登哥特风格等暗黑美学,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不再对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进行抵抗,反而开始将这些消极面接纳为自己的组成部分。
穿着打扮显得阴沉,这不仅直接展现了一个人内心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提升勇气和自信的有效途径。
蕾丝与雪纱这类半透明的织物,自然而然地唤起了我们对幽灵的联想。它们并不像棉质或皮革那般显眼,却也无法完全被忽略,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神秘感。
范冰冰被公认为这个赛道的神
和鬼同时被洗白的词汇是“阴湿感”。
这个新兴的粤语词汇,起初在粤语中是带有侮辱性的粗俗用语,用以形容那些暗中在背后说人坏话的狡猾之徒。
人们所提及的阴湿感,源自于日语中的“陰湿”(いんしつ)一词。此词的本义与中文中的表述相仿,用以描述某人或某行为带有阴暗、扭曲和不正之嫌。
实际上,这类风格相当抽象,我们难以仅凭一两个单品就能全面概括。人们所重视的并非是某种特定的搭配模式,而是一种笼罩在周围环境中的沉闷或神秘气息。
在过往的文学领域,已有若干作家凭借这种神秘莫测的创作风格,牢牢占据了鬼学领域的巅峰地位。在当代日本文学界,这种带有阴郁气息的情感表达,被誉为“最为贴切”。以中国作家李碧华的《饺子》为例,这部作品便被誉为阴冷情感的极致之作。
这些文学作品所散发出的深邃氛围,竟然与时尚领域中的神秘美学理念惊人地一致。
谈及设计理念,Seán McGirr认为:鬼魂象征着孤独,让人心生恐惧。这种形象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那些真实且强大的情感。
这种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除了化妆和服饰搭配之外,那种带有阴郁气质的人物设定实际上早已广受欢迎。最初对于这种阴郁性格的喜爱,是在言情小说的读者群体中逐渐扩散开来的。
设想这样的爱人:他/她缄默不语,习惯性地蜷缩在昏暗的角落,默默注视着你。身影笼罩在阴影中,然而眼中却始终燃烧着炽热的情感。与他/她相恋,你会有种感觉,仿佛“被寒潭中的水草紧紧缠绕,逐渐在水中窒息”。
听起来有些令人毛骨悚然,然而这种设定却已成为众多网络言情小说作者的创作法宝。这类具有鬼魅气质的角色,虽然相较于传统霸道总裁形象所吸引的读者群体较小,可以说是市场定位非常精准,但那些喜欢这类角色的读者,他们的忠诚度却是相当高的。
在叙述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一些共同特征:这类角色通常拥有扭曲的占有欲、逐步增强的压迫感以及不同层次的精神侵蚀。我们可以把这类角色看作是新一代的病态迷恋者或疯狂偏执者,而这种病态的执着,恰恰是粉丝们所钟爱的。
从理智的角度分析,这样的情感纽带显然是存在问题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当今社会的人们如此沉迷于那些被鬼魅般折磨的恋爱幻想之中呢?
或许正是由于在现实世界中难以亲身感受这样的恋爱过程,所以我们才转向虚拟世界寻求满足。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被彻底地理解和接纳。
一位热衷于探讨阴暗男性形象的博主曾就此类争议作出回应。她坦言,自己之所以渴望被“纠缠”,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她的存在感十分薄弱,“无人关注,因此渴望找到一个极度关注自己的人”。
除了让人感到阴冷潮湿之外,这类角色身上所散发出的消极情绪,在互联网上已然成为了吸引流量的关键要素。
近期,在短视频领域,涌现出一种自称是低能耗老鼠人的博主群体,他们迅速走红。
他们日常的日程安排大致如下:午后三点钟,他们先会发呆半晌,随后才进行洗漱。接着,在四点钟享用早餐,随后投入一个小时的论文写作,随后便开始观看电视剧和玩游戏。到了晚上八点钟,他们再次躺下休息,等待着九点钟的午餐时间。
餐后,你料想他即将投入学习,然而他却是躺在床榻上,不愿起身,转而沉迷于剧集。夜深至凌晨两点半,灯火熄灭,他依旧卧床,刷着抖音不肯休息。
至此,一天的生命周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除了进食与如厕之外,生活的绝大部分活动几乎都在床上完成,日常的步数累计极少,通常不超过百步。
这类老鼠人的视频里鲜少展现社交活动或陌生环境,他们日常活动的区域仅限于以床为中心的半圆形空间之内。
有趣的是,尽管他们戏称自己的住所为“阴暗潮湿的巢穴”,然而你能明显察觉到,他们实际上并未对这种生活方式产生真正的反感。这主要是因为,像老鼠那样白天躲藏、夜晚活动的习性,为他们带来了某种安全感。
@李善宝
这种风格的盛行,反映出当代大众的共通心理:渴望得到关注,却又不愿成为众矢之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渴望做一个像鬼的人。
请注意,这里的设定并非是那种令人恐惧的恶鬼形象,更像是那些顽皮的小精灵:它们只是喜欢开一些小小的玩笑,并无害人之意。
然而,现实生活并非如动画般充满美好。那些鬼马小精灵的内心,依旧保持着孩童般的纯真,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害怕直面自己的负面情绪,无论是厌恶还是愤怒,他们只能通过偷偷摸摸地做一些坏事来宣泄。
近期,有用户在小红书上发问:xx地有哪些既实惠又不好吃的特色产品?众多评论者感到疑惑:为何非得是不好吃的呢?而提问者则简洁地回答:打算买来送给同事的。
这五个字虽短,却收获了超过十万次点赞,这个数字远超原帖点赞量。这反映出,职场中人们普遍存在一种不言而喻的负面心理。
在工作场合,过去遇到与同事或上司的矛盾,通常通过直接对话就能妥善解决。然而,如今大家对于可能出现的后果都保持着警惕,担心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困境。于是,人们便采取送来难以入口的特产等略显狡猾的手段来戏弄他人,同时也为自己构筑了一层保护。
老鼠人也好,职场人也罢,最根本的心理需求都是安全感。
无论是流行的时尚面料,亦或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实际上都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相似性。
鬼魂无形无质,既无法被感知,亦无法遭受实体攻击。换言之,它只能依靠虚张声势来自卫,这算是一种柔弱中的反击方式。
鬼感叙事的热门背后,是全球经济的雨季。
观看短视频时,你是否注意到,众多电影解说内容中,恐怖电影题材尤为突出。
近年来,灾难题材与血浆题材影片的广泛流行,充分表明观众对恐怖片的喜爱程度日益上升。例如,在短视频平台上,模仿血十字图案的cosplay博主们纷纷进行仿妆展示,而在电影《某种物质》中,血浆的喷射效果如同消防车般惊心动魄。
专家指出,观看恐怖影片是人们主动寻求恐怖元素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能够为那些深陷负面情绪的人提供缓解,亦或为那些对感官刺激已经麻木的大众带来一些新鲜感。
恐怖电影的盛行,实际上在经济衰退期间呈现出一种特有的文化趋势。有人甚至将《午夜凶铃》视为上世纪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产物之一。
我们如今所追求的如同幽灵般的存在,其最根本的驱动力,实则源自于经济层面的隔阂感。
回看全球经济上行时期,当时的时尚追求色彩鲜艳的服装和配饰。
1969年,正当美国迎来第五次经济衰退之际,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见证了嬉皮士与摇滚青年们的最后一次盛大狂欢。在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散发着勃勃生机,他们的眼神闪烁着光芒,肢体动作更是自由奔放,充满活力。
在被誉为“黄金时代”的日本昭和时期,社会风气普遍倾向于偏好更为饱和的色彩。这种鲜明的氛围,我们不难从那个时代的广告和创意作品中窥见一斑。
如今,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低饱和度的色彩组合更受大众青睐。在时尚领域及流行文化中,黑白灰调的色彩运用已经稳固地奠定了其不可撼动的地位。
尽管Y2k复古潮流和多巴胺色调曾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一阵热潮,但最终都归于沉寂。人们倾向于挑选那些不够显眼的色彩,这其实是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中寻求安全感的一种手段。
在审视迪奥今年时装秀的评价中,兰卡斯特大学的凯瑟琳·斯普纳教授指出,幽灵般的审美趋势以及黑白布料的盛行,均受到了全球政治紧张局势的推动。
她意识到,选用白色布料来象征鬼魂,这亦是经济状况影响下的产物:
在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亦或在19世纪美国频发的经济困境中,民众普遍遭遇了资金短缺的困境。为了削减服装方面的开销,他们不得不选择以白布包裹遗体进行安葬,而不是使用逝者的衣物。
斯普纳将其视为幽灵美学之始,进而将这一时尚潮流转变为一场“世界末日派对”。
在《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一书中,雅克·德里达将鬼魂诠释为“死亡之结构的象征”。他提出,我们对幽灵的迷恋,源于“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正如他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掌握生活的真谛,必须在生与死的边缘去领悟,这既不是单纯的生存,亦非彻底的消亡。我们若要从客观立场去审视生死,便不得不借助介于二者之间的那个状态——那便是幽灵。”
现在流行的鬼系美学,映射的正是处在生活夹缝之中的我们。
事实上,阴暗风的轮回是预期下的结果。
国家的发展进程难免起伏跌宕,时而处于巅峰,时而陷入低谷,因此,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其产物亦随之波动变化。
这种以伤痛为时尚的潮流就像梅雨季节。
你可以讨厌它,或者不理解,但你无法阻止它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