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头沟诗画乡村建设!2024 年起古老村庄将迎怎样蜕变?

石家庄市神兴小学

宽阔的河流蜿蜒流经峡谷,层层叠叠的梯田覆盖着山丘,清澈的溪水潺潺流过麦田,嬉戏的孩子们在空旷的田野上奔跑玩耍。古朴的青砖灰瓦房屋在树林间露出翘起的屋檐,明亮的玻璃窗内,村民们正在擦拭干净的床单。历经千年的古道,布满马蹄印迹,曲折地穿越村庄与山峰,游客们沿着古道漫步,追寻着千年的回响……

北京市正积极推动“百千工程”的后续阶段,自2024年开始,门头沟区启动了“诗画乡村”的建设项目。古老村庄的居民们正逐步融入全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在现代化都市的邻近地带,正努力塑造一种与众不同的乡愁情感。

位于门头沟区雁翅镇的苇子水村,这些古民居已转变为民宿。图片由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拍摄。

香椿苦杏梯田,古村里的新产业

香椿已经很久不再上市,山杏经历了绽放与凋零,然而在门头沟雁翅镇的苇子水古村,一座有着600年历史的村落中,一间宽敞且整洁的屋内,依旧弥漫着香椿的香气。几台机械设备正在将储存的香椿转化为香椿酱,同时,也将处理过的苦杏仁制作成罐装的杏仁粥。

苇子水坐落在田庄沟域的西端,该沟域始于永定河畔,并向西北方向深入山林。在此沟域内,依次分布着苇子水、田庄、松树、高台、淤白、泗家水等村落。红头香椿,一种在门头沟深山中生长了数百年的植物,成为了当地山民世代相传的首选野菜。它不仅被认定为国家级地理标志农产品,还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产业。

香椿的售卖时间极为短暂,通常仅有十几天的时间可以进行采摘。在过去,每年都会有未售出的香椿,最终只能任其留在枝头,无法得到妥善处理。苇子水村的村支书高彦辉指出,自2019年开始,该村便与农业院校携手研究香椿的保鲜技术。起初,他们采用冷库进行保鲜处理,但这仅能将销售期限延长至半个月左右。尽管如此,仍有大量香椿未能售出。以该村为例,剩余的香椿量高达5000斤,由此造成的销售额损失在15万元至20万元之间。而在以红头香椿闻名的泗家水村,最多时剩余的香椿量甚至达到2万斤。

2022年,得益于区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扶持,村里携手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驻村的科技小院,着手探索深加工技术。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和不断试验调整,成功研发出保鲜时间更长、风味更佳的香椿酱制作工艺。随后,2023年,村里着手筹备建设加工厂。2024年春季,一座加工厂落成,顺利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成为门头沟区近十年内首个获得此类资质的生态保护区农产品加工单位。

加工厂不仅服务于苇子水村,还成功创新了“共享工厂”的模式,通过承接代加工业务,将香椿加工的影响力扩展至整个沟域,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价值,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此外,加工厂还具备加工沟域内另一道特色产品——杏仁的能力。高彦辉回忆说,在他小时候,每当初夏时节,山上的杏子熟透,村里不仅售卖杏子,还会将苦杏仁制成“杏仁粥”出售。如今,他们找回了儿时的风味,还将杏仁粥打造成为村里的特色产品,远销山外,为村庄带来了新的经济收益。

山水林田湖草,山沟里的新客人

幽深的山谷和广阔的泽地,不仅承载着儿时的记忆,还蕴藏着城市中难以寻觅的奇异风光。在苇子水村,众多历史悠久的古宅院落和拥有六百年历史的旱作梯田,成为吸引游客、提升村民收入的新兴产业。而在与苇子水村相邻的高台村,一座小巧的水库成为了该村发展乡村经济的基石。

高台村坐落在山间沟壑中的一个高地之上,要抵达村子,必须先沿着公路下至谷底,然后沿着陡峭的山路不断攀登,大约在距离谷底数十米的位置,便可见到那一排排民居。

位于高处的村落,得以巧妙地躲过谷底洪水的侵袭,顺利度过每年的汛期难关,同时,谷中的流水也为村中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2025年6月27日,位于高台村下方,月牙形状的水库内,游客们携带钓具,三三两两地沿着水库边缘漫步,探寻钓鱼的佳地。今年,村里借助“百千工程”的契机,对水库进行了翻新,增设了浮桥,打造了跌水景观,种下了荷花,并在水库周边修建了凉亭。

高台村虽小,却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村民们曾在险峻的山坡上建立起家园,开垦出层层梯田,在此繁衍后代。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脚步不断迈进,众多年轻力壮的村民纷纷涌入城市,使得原本140多人的村庄,常住人口锐减至40余人,且以老年人居多,村庄的宁静愈发浓厚。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村子依托门头沟诗画乡村建设的助力,着手对山林进行重新整治,逐步恢复昔日的美景。高台村党支部书记高连义向记者透露,除了对水库进行整治、吸引游客外,村里还在后山的梯田里栽种果树,并在林下饲养鸡群。村里的散养鸡蛋几乎在村子里就能销售一空。在后山的梯田与树林之间,还修建了登坡步道,沿途设有采摘园、露营区、观景台以及咖啡水吧。在步道的末端,正计划修建一面符合攀岩选手训练安全规范的岩壁,从而将原本荒无人烟的山林转变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_京歌乡愁_乡愁墙画

位于门头沟区的雁翅镇高台村,靠近那片由水塘改建而成的亲水乐园,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服务设施的整理工作。记者王子诚拍摄。

古道西风瘦马,诗词里的新村庄

自中原直至边塞,自广袤平原至辽阔大漠,历经千年,门头沟的连绵群山始终是农业与牧业的交汇之地,错落有致的山峰之间,蕴藏着绵延千里的京西古道,曾是南北往来的重要途径。

沿着那古老的路径,若从雁翅镇的群山之中前行,便能一路向东直至门头沟王平镇。那里,既有商旅络绎不绝的古道,也有诗人寻觅灵感栖息的村庄。

在王平镇的韭园沟域内,八个村庄散布其间,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区域。永定河蜿蜒流过这些村庄的门口,河岸一侧,广阔的平地上铺满了数十亩麦田。到了6月中旬,小麦迎来丰收,河畔金黄一片。每到周末,麦田音乐会便在山河间奏响,吸引了众多行人驻足欣赏。

沿着韭园村蜿蜒的山路前行,在西落坡村的小巷与溪流交汇处,一座古老的石桥横卧于溪水之上,连接着一片静谧的小院。这里正是元代著名曲作家马致远的故居所在地,而那首脍炙人口的元曲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便是马致远在此地挥毫泼墨的杰作。众多游客沿着这首诗的描绘,可以一路追寻至这座诗人的故居。

这个村庄依旧保持着昔日的布局,但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已换新颜,村庄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变化。有的人着手整治民居,精心打造出现代化的民宿,而有的人则就地取材,将山间的小院改造成酒馆,供应自酿的米酒和果酒。每日,游客们沿着崎岖蜿蜒的小巷攀登而上,穿越古老的村庄,于小酒馆稍作休息,或在诗人故居流连忘返。

元曲成为了沟域的亮点,踏入“元曲习研所”仿佛穿越了百年的时光,踏入了一个独特的“元曲天地”。院子里铺满了各式各样的诗句,而在研习所的屋内,现代化的光影设备将诗词与戏曲的故事投射至银幕之上,同时设有互动和答题环节,让游客得以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对话。

门头沟区王平镇的元曲习研所内,小朋友们正积极参与互动游戏。该场景由新京报的王子诚记者所拍摄。

山谷河流村落,都市边上的新家园

随着深山中的村落日渐萧条,我们该如何打造一个崭新的居住地?又该如何找回那份久违的乡愁呢?

门头沟地区,群山连绵,峡谷纵横,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这里汇聚了北京市数量最多的历史文化名村,拥有最多的不可移动文物,还有著名的千里京西古道,以及源远流长的万年农耕文化……

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北京市“百千工程”得以顺利开展,众多村落汲取千年文化精髓,孕育出新兴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共同迈向重塑诗意田园生活的征程。

雁翅镇自2023年起,开始尝试构建田庄沟域党委,通过实施组织联合建设、产业联动促进、治理协同推进、风貌共同管控、人才联合培养、灾害共同防御等措施,引导沟域内各个行政村落及各类经营主体实现联合发展,积极探索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在同一年,田庄沟域荣幸地被纳入北京市首批“百千工程”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行列。该片区投入了1.7亿元资金,致力于打造“雁翔云谷”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在此期间,苇子水村的古老梯田得到了逐步的修复与提升,传统的古民居摇身一变,成为了山间别致的民宿。淤白村附近的白瀑云景水库,也因其四季皆宜的休闲环境而备受青睐。松树村原本的33亩山地,如今变成了市民们的小型菜园。而高台村的小型塘坝,则变成了一个充满亲水乐趣的乐园。

在京西古道之侧的王平镇韭园沟域,经过沟域党委的精心策划与布局,成功打造了京西古道文化体验区、田野休闲观光区以及综合服务区等多个功能区域。游客们得以在古道上悠闲漫步,亦可在山野间搭建帐篷,享受露营的乐趣。

原本散布的自然风光与文化遗产,在沟域的推动下实现了整合。王平镇镇长刘成杰指出,该地以大樱桃、京白梨等农产品为基础,构筑了农文旅融合的特色产业,并将其与村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村民能够获得更多经济收益,从而在都市休闲产业的推进中加速实现现代化转变,“让山区居民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这正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20002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证号:104420004 备案号:晋ICP备19004532号-1
友情链接 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 永川行政服务中心 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 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那可是有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所谓融媒体中心,它是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而诞生的机构啦——将各种媒体形态整合在一起,长子县融媒体中心就是肩负着多方面使命滴。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

温馨提示

添加水印天猫.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