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家中是否恰好有2至3岁的孩童?若有,那么以下场景您或许会感到格外熟悉:
外出归来,孩子必须操作电梯按键,若成人不慎触碰到,随之而来的将是孩子尖锐的哭声。
家中所有电器的控制权都掌握在孩子手中,无论谁来敲门,都必须由他亲自开门,而开关灯泡,更是完全由他来决定,即便是打开或关闭柜门,也必须由他亲自完成,若有人抢先一步,那便必须重新来过,由他亲自操作一遍。
早晨,我坚持自己刷牙洗脸,即使大人想要帮忙也不允许;结果,自己动手却把水溅得满地皆是。
绘本中的玩具必须依照他指定的摆放方式,一旦不小心有所变动,便会遭遇他情绪失控,翻滚哭闹,直至你极其谨慎地将物品恢复至原位。
......
美剧《小谢尔顿》
在父母的眼中,这类孩子或许显得有些难以理解,甚至有些像“强迫症”患者,然而实际上,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而言,他们的这些行为却是十分普遍和正常的。
这是因为现在的他们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对秩序极端敏感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对于事物的排列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开始逐渐学会并培养出对物品摆放的空间位置以及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顺序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秩序感。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能观察到孩子们对规则以及“本应如此”的设定表现得尤为敏感且执着,一旦认定了事物原本的样貌,便坚持认为现在也应保持这种状态。
“恢复原样”以及维护这个“原样”,是孩子最为在意的事情。
美剧《小谢尔顿》
孩子们通常从一岁起便开始显现出对秩序的重视,到了两三岁时,这种关注达到顶峰,对秩序的坚持有时甚至显得固执己见。
直到4岁开始慢慢消退,能够逐渐接受一些变动。
随着心智的成长,孩子们将逐步摆脱对秩序的过度敏感阶段,进入六岁之后,他们对外界秩序的关注度会逐渐降低,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内心已经建立了稳固的秩序认知。
儿童教育领域的专家孙瑞雪在著作《捕捉儿童敏感期》中阐述了秩序敏感期所经历的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恢复,哭闹停止;
第二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
第三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来。
在0至6岁的幼年阶段,孩子们会依次度过对秩序感由内而外的执着敏感期、对秩序完美无瑕的追求敏感期,以及关注空间结构的审美敏感期。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孩子们的举止各异,这也给家长们和照看者们带来了诸多挑战。
这个阶段的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抚养者投入更多的关注和耐心,以协助他们一同建立起秩序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尤其是那些关注孩子当前心理成长阶段的父母,常常显得更加急躁,这种行为会损害孩子维持秩序的信念。这种现象对孩子的成长并无益处。
美剧《小谢尔顿》
蒙台梭利认为,秩序感在个体身上体现为多种形式,包括安全感、归属感、对时空的认知、对格局的把握以及规则意识等。
良好的秩序感既是孩子生命的需要,也是安全感的需要。
一旦事实与他们的内心“秩序”相悖,他们便会觉得整个世界变得“失控”且“不安全”。
宝宝患有强迫症,喜欢闹腾,这并非他们有意为之的无理取闹,而是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强烈心理需求。
这种行为是他们年龄和智慧增长的一个必经阶段。
马斯洛认为,儿童在安全感方面的另一体现,是他们倾向于享受一种固定的生活节奏,他们似乎渴望拥有一个能够预知且井然有序的环境。
在孩子内心世界尚未稳固之前,周围环境的有序性以及生活中那些恒常不变的事物,能够为此时处于混乱状态中的孩子们带来安全感与掌控感。正是通过这种对外界秩序的把握,孩子们逐步在内心构建起秩序感和稳定感。
当内在是有序的、稳定的,便足以抵抗外在的混乱与不确定。
美剧《小谢尔顿》
良好的秩序感对于孩子日后的性格和适应外界都有积极的影响。
在维持秩序感的过程中,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了自身与周围环境的紧密关系,从而获得了存在的意义;同时,他们开始逐渐觉醒自我意识,并尝试着手搭建起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大人们觉得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能在孩子心中激起轩然大波,你眼中可能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在孩子心中却可能引发整个世界的崩解。而孩子所谓的“认真”,或许正是他试图重建内心平衡的尝试。
处于秩序敏感阶段的孩子,一旦其秩序感遭受多次破坏,反复感受失控与挫败,便有可能将此类经历深植于内心深处。
内心是失衡无力的,外部世界的改变便会带来内在极大的动荡。
因此,我们观察到“计划被打乱导致情绪崩溃”的现象不仅发生在孩童身上,成年人同样如此。即便已经成年,他们依旧保持着对“秩序”的敏感。
生活中,你是否有相似的“秩序敏感”体验:
设定了闹钟,却意外地提前半小时被吵醒,无奈地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心中不禁感叹那半小时的宝贵时光就这样付诸东流了。
约定好一同外出,我已整理好行囊,正准备动身,不料对方却告知,他突然有急事,无法如约前来。
准备下班领导却突然临时说下班后有个应酬......
突如其来的事件、暂时的变动,在他人看来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那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宛如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张,一旦被抽离、计划被打乱,便如同摧毁了一座维护生活秩序的宏伟大厦。
蒙台梭利强调,秩序乃生命之根本需求,它不仅塑造了个人的日常习惯,更对一个人的终身品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些缺乏秩序感的孩子们,在成年之后,其内心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往往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同时他们也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和力量的影响和操纵。
美剧《小谢尔顿》
生活的失控与内在的崩塌,往往源自于日常琐事的混乱无序。
杂乱无章的氛围往往使人感到焦虑不安,情绪烦躁甚至崩溃,但要重拾生活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关键在于重塑内心的秩序感。
我们可以借鉴过往的自我,努力在生活中保持某些稳定的习惯,诸如进行打扫、物品随时归置、坚持每日锻炼等。
通过参与一些简单易学的小活动,通过有节奏、有规律的反复实践,我们可以逐渐回归生活的正轨,把握住生活的步伐,并构筑起生活的稳固基石。
《À Table!~跟着古代食谱学做菜》
对于正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幼童,家长应当展现出极大的耐心,尽力满足他们合情合理的要求,并在条件允许时,协助孩子整理混乱的秩序,同时努力保持这种秩序,以确保孩子能够感受到充足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的愿望无法达成,家长应当负责平复孩子的情绪,确保孩子能感受到被接纳和理解。
同时,我们还需引导孩子将注意力转向其他问题,这样当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后,便不会继续执着于之前未能得到满足的愿望了。
若发现自己难以保持冷静与耐心,不妨寻求专业指导;在掌握科学育儿技巧的过程中,尝试挖掘问题根源,提升自我,从而在育儿之路上更加自信、更加淡定。
美剧《小谢尔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