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英国卖出的10辆车中,就有一辆来自我们的国产品牌。
我并非无中生有,依据英国汽车制造商与贸易商协会最新发布的统计信息,6月份中国品牌汽车在英国的市场份额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首次超过了10%,具体销量达到了18944辆,而且在整个上半年的市场份额也已经超过了8%。
尽管先前众多国内汽车制造商纷纷高调宣布进军海外市场,但在欧洲的汽车领域,他们的表现却往往是声势浩大而实际成果有限。尤其是英国,作为劳斯莱斯和路虎的故乡,其在欧洲汽车市场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那么中国品牌究竟是如何迅速实现突破的呢?
名爵成为英国市场上销量最高的国产汽车,6月份销量达到7562辆,市场份额为4.0%。实际上,名爵在英国享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它被视为当地的“本土”品牌。该品牌成立于1924年的牛津,但后来在2005年被中国企业收购,目前属于上汽集团旗下。
名爵在英国市场推出了ZS EV、MG4 EV、MG HS等多款电动汽车,这些车型凭借其英国风格的颜值、中国制造的高科技含量以及出色的性价比,在当地市场备受青睐,要想不受到欢迎都显得相当困难。
比亚迪在英国市场同样表现优异,6月份销量达到4583辆,同比增长高达557.5%。其中,DOLPHIN SURF(海鸥)、SEALION 7(海狮07)、Atto 3(元PLUS)在当地市场备受青睐,成为热销的车型。
奇瑞集团旗下的Jaecoo和Omoda两个子品牌在英国市场表现同样出色,累计月销量接近4000辆。此外,奇瑞的发展势头强劲,尽管去年9月份才正式进军英国市场,但已取得如此成就,实属可喜可贺。
奇瑞的车辆外观深受英国消费者的喜爱,同时其丰富的配置和亲民的价格也颇受欢迎,因此销量持续攀升,这一结果在预料之中。
然而蛋糕的份量有限,人多自然有人少,特斯拉以及欧洲的几家老牌汽车制造商都感到了不小的打击。以特斯拉为例,今年在英国的销量明显下降,5月份的销量同比骤降45.8%,仅售出1758辆。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亚迪在同一时期的销量实现了翻倍增长,显然对特斯拉构成了较大的冲击。
此外,众多知名车企的日子同样艰难,在低价格电动车市场,它们面临着比亚迪和MG的强劲竞争,以MG4 EV为例,其起售价不足3万英镑,相较之下,大众ID.3的价格要高出约15%,然而其续航里程却多出80公里。
也就是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恰好弥补了欧洲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型汽车制造商在电动化进程中的不足,同时,其物美价廉的优势还使得英国消费者不再盲目崇拜德国和日本的汽车品牌,追求高昂的溢价。
不过在英国卖得好就意味着在欧洲也卖得好吗?
根据汽车行业数据服务提供商JatoAnalytics的调研结果,在今年前五个月的时间里,我国汽车品牌在欧盟地区的市场份额达到了4.3%,具体来看,在法国市场的份额为2.7%,而在德国市场的份额则仅有1.6%。
换句话说,我国汽车在欧洲其他地区的销售业绩尚需提升。那么,问题随之而来,为何我国汽车在英国市场的销量独占鳌头呢?
众所周知,在去年,欧盟对我国的电动汽车实施了高额的关税政策,对比亚迪、吉利以及上汽集团这三家公司分别征收了17.4%、20%和38.1%的反补贴税,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我国汽车制造商在欧盟市场的销售成本。
英国与法国、德国的情况有所区别,它们在2020年1月便已正式完成了脱欧程序,对汽车仅征收了10%的关税。因此,中国汽车进入英国市场的成本较之欧洲其他地区要低,这也使得部分车型的售价在英国市场上有所下降。
英国民众对外来品牌的接纳程度相对较高,大约有九成的新车源自国外品牌,这主要是因为英国缺乏本土的平价汽车品牌,而广为人知的路虎汽车则属于印度塔塔集团旗下。
德国、法国等国均拥有各自的历史悠久的汽车巨头,中国汽车若欲在这些国家的市场占得一席之地,面临的挑战显而易见。
尽管中国汽车制造商在英国的市场表现尚可,然而在拓展国际市场的征途中,他们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前面所提及的关税问题颇为棘手,不仅欧盟国家如此,北美地区对我国的电动车同样征收高额关税。目前,美国对我国车辆征收了25%的关税,而加拿大更是高达100%。尽管英国对我国的电动车关税尚属温和,但谁也无法保证这种情况不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发生改变。
此外,售后服务也存在难题,例如,我国汽车在英国所使用的零部件大多依赖进口,这导致维修时间往往需要一两个月,显然对驾驶者的使用感受产生了不利影响。
中国汽车企业正积极应对此问题,比如比亚迪计划在英国投资超过20亿英镑建设工厂,而零跑则计划在2026年实现零部件本地化率达到50%。
除此之外,我们需要改变外国人对中国汽车“价格低廉”的固有观念,同时,国内汽车品牌在设计和智能化方面仍需加大投入,并在服务领域持续增加资金支持。
这让我不禁回想起十年前我国手机市场的景象,那时它们也曾遭受“低端山寨”的标签困扰。然而,时至今日,华为、小米等品牌已在欧洲高端市场崭露头角,与苹果等国际巨头展开激烈竞争。看来,中国手机的发展历程似乎正在国产汽车领域上演。
国产汽车在英国市场的月度占有率成功跨越了10%大关,这标志着我国汽车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重大成就。
尽管在英国市场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要在欧洲其他区域以及北美等地复制这一成绩,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小觑。
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即便是坚硬的铁棒也能被磨成细针,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满街行驶的中国制造汽车,将不仅限于英国,而是遍布全球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