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身体细胞竟非共享相同基因蓝图?真相惊人

引言

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是否都持有相同的遗传信息图?长期以来,我们坚信,我们是由一个受精卵逐渐成长而来,故而,全身的细胞应当共享一套毫无差异的DNA序列。然而,近期《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重量级论文“The Somatic Mosaicism across Human Tissues Network”正对这一传统观念进行根本性的挑战。该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基因序列存在微小差别的细胞所组成的复杂“嵌合体”。由“人类组织体细胞嵌合现象网络”(简称SMaHT)所发起的这项宏伟工程,其目标在于描绘出我们体内那片未曾显露的、不断演变的遗传图谱。这不仅是基因组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而且也是一场对生命、衰老及疾病根本机理进行深入挖掘的宏伟探险。

你并非“克隆”的自己:什么是体细胞嵌合现象?

让我们将时光的指针回溯至生命的开端——那个小小的受精卵。这个细胞内蕴含了父母双方的遗传密码,构筑了我们生命的初始基因图谱。在教科书中,我们了解到这个受精卵经过无数次的细胞分裂,最终演变成为一个由数万亿细胞构成的复杂有机体。这一过程仿佛是一场完美的复制,每一个新生成的细胞都获得了与原始细胞完全相同的DNA副本。

然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细胞分裂并非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复制过程,反而更像是多次精细的“手抄本”复制。在DNA复制的每一次、细胞分裂的每一次,都有可能产生微小的“笔误”——这就是所谓的体细胞突变。这些突变并非源自父母的遗传,而是从受精卵开始,贯穿我们整个生命过程,细胞自发产生的结果。

这些突变的产生时机和具体位置,影响了它们在人体内的分布状况,进而导致了体细胞嵌合现象(Somatic Mosaicism)的形成。尽管“嵌合现象”这个术语听起来颇具学术气息,但其含义却相当简单易懂。与那些我们熟知的、普遍存在于全身的遗传变异(Inherited variant)不同,体细胞突变因发生时间的差异,呈现出各自独特的分布模式。

若突变出现在胚胎发育的初期阶段,即所谓的早期体细胞突变,那么该突变细胞分裂繁殖出的所有子代细胞都将继承这一突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突变如同巨大的“补丁”般,遍布于身体的众多组织和器官之中,占据相当数量的细胞。若突变发生在生命晚期的某个特定组织之中,即所谓的晚期体细胞突变,那么这便如同在您身体的巨幅画作上点缀了一个细微的像素点,仅对局部的一小片区域造成影响。

我们的身体并非由基因完全一致的细胞所构成,形成了一个由不同基因型细胞拼接而成的复杂嵌合体,宛如一幅精美的马赛克艺术作品。在每个人的体内,都居住着无数个与众不同的“另一个我”。

时间的“伤痕”:一本细胞突变的“百科全书”

这些持续出现的体细胞变异究竟呈现何种形态?它们并非单一类型,而是一个种类繁多的“群体”。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单核苷酸变异,即SNV,这可以被视为DNA序列中的“拼写错误”。其次,我们还需关注小片段的插入与缺失现象,这如同在文本中随意增删了若干字母。而更为显著的变化则是结构变异,它涉及到大段DNA序列的倒置、重复、缺失或易位等情况。此外,尚存在一类被称作“跳跃基因”的动态遗传片段,它们具备从基因组某一区域“剪切”并“粘贴”至另一区域的能力,此过程有可能导致关键基因功能的丧失。

这些变异的出现,起因于众多不同的“罪魁祸首”。首先,有内在原因,比如在DNA复制过程中偶尔发生的碱基对错误(碱基配对失误),或者是细胞内化学环境引起的脱嘌呤(嘌呤脱除)等自然产生的损害。其次,还有外在原因,我们的身体始终处于各种环境的影响之下。紫外线在阳光下可导致嘧啶二聚体的形成,而烟草烟雾中的有害化学成分则可能产生体积庞大的DNA加合物。若细胞内的DNA修复机制无法将这些损伤完全修复,那么这些损伤便会转变为不可逆的突变。

我们的体细胞内所发生的突变,宛如一部详尽的日志,详尽地记载了细胞自生命起源至今所经历的每一次分裂、每一次受损以及每一次愈合的过程。这些变化如同岁月在基因组上留下的印记。

一曲快慢不一的“生命时钟”:身体各处的突变速率

突变现象无处不在,其发生频率似乎从未停歇。然而,这种突变的节奏是否始终保持一致?SMaHT网络的研究发现,这个突变的“时钟”在生命进程的不同时期以及身体的不同区域,其滴答声的速度却有着显著差异。

生命的早期阶段,即胚胎初期,细胞分裂呈现出极快的速度。根据研究数据,在最初的几次细胞分裂过程中,突变累积的速度相当快,大致每次分裂都会出现大约3个新的单核苷酸变异(SNV)。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细胞分裂过于迅速,同时负责基因组“纠错”的机制尚未完全启动。然而,随着胚胎发育的不断深入,那颗突变的“时钟”逐渐显现出明显的减速趋势;在胚胎发育的后期阶段,突变频率降低至大约每次细胞分裂仅产生一个SNV的水平,这显示出细胞的DNA复制与修复机制已经变得更加成熟且效率更高。

成年期到来后,该时钟的复杂性有所增加,不同组织的突变速度差异显著,这一现象揭示了不同组织细胞更新速率及其面临环境挑战的差异。以大脑神经元为例,这些不再分裂的细胞每年会持续积累大约16至20个新的单核苷酸变异。结肠上皮干细胞,这种更新速度极快的细胞,其突变频率非常高,每年大约会累积44个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V),这个数字是神经元的两倍还要多。而被称为“终极保险箱”的生殖细胞,它们在所有体细胞中具有最低的突变率,从而确保了物种遗传信息的准确性。

这些数据揭示了,衰老不仅仅是外貌上的变化,实际上它是一场在基因组层面持续进行、速度各异的马拉松。每一个组织都在按照自己的特定节奏,一点一滴地积累着时间的痕迹。

突变的“指纹”:追踪DNA损伤的“幕后真凶”

更有趣的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引发的突变,会在基因组中留下特殊的“犯罪痕迹”,我们称之为突变印记。这正如法医通过研究犯罪现场留下的痕迹来推测犯罪手段,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突变发生的模式,同样能够推断出造成这些突变的根本原因。

基因蓝图是什么_如何绘制基因突变的图_

SMaHT网络的研究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突变指纹图谱”。我们发现在所有正常的组织样本中,均能观察到与衰老过程紧密相关的“时钟印记”(SBS1/SBS5)。而在那些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细胞中,我们则能辨识出一种特有的“紫外线印记”(SBS7)。吸烟者的支气管上皮细胞中,“烟草印记”这一物质(SBS4)占据了核心位置。更加令人震惊的是,研究人员竟然在某些个体的大肠中,揭示出了一种与特定大肠杆菌菌株密切相关的“细菌标记”(SBS88)。这一发现暗示,我们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或许能够对基因组产生直接的影响。

这些突变痕迹,使我们得以在基因组的细致层面,追溯个体漫长的生命历程、所经历的环境暴露,乃至与人类共生微生物的作用。

细胞的“适者生存”:健康组织里的“克隆人”军团

一旦某个体细胞发生特定突变,若该突变使其具备生存或繁殖的优越性,它便能在“适者生存”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持续进行分裂,进而构建起一个由基因完全一致的细胞构成的“克隆群体”。这一现象被称作克隆性增殖。

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这一现象仅是癌症所独有。然而,SMaHT的研究发现,克隆性扩张实际上在正常组织中广泛存在,且这一现象随年龄增长而变得更加普遍。研究人员揭示了令人震惊的对比数据:在一个60岁的人体内,其子宫内膜上皮的90%以上可能已被含有特定“驱动突变”的克隆细胞所取代。尽管个体结肠细胞更新迅速,但其中仅有大约1%的上皮细胞呈现出由驱动突变引发的克隆优势。

这种显著的差距表明,各类组织微环境所面临的选择性压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令人好奇的是,那些在常规组织内得以扩散的所谓“优势克隆”,其实并不等同于癌前病变。以食管为例,含有NOTCH1基因突变的细胞克隆相当常见,它们甚至有能力“驱逐”和“消除”真正的癌前病变细胞,发挥着“守护者”的作用。这揭示了,我们身体内部的细胞生态系统远超我们的认知,其结构复杂且精妙,其中蕴含着激烈的竞争、紧密的合作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

SMaHT网络:一项绘制“内在宇宙”的宏伟计划

面对这一既复杂又充满魅力的生命画卷,我们该如何进行系统的探究?这正是SMaHT网络肩负的使命。它是一项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供资金支持的重大合作研究项目,其规模宏大,与当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

该计划的规划是,从150名来自不同年龄、种族和性别的已故捐赠者身上,收集超过19种不同的组织样本。这些样本包括了胚胎发育的三个关键胚层:内胚层,例如食管、肺和肝脏;中胚层,例如血液、心脏和骨骼肌;外胚层,例如大脑和皮肤,以及生殖细胞。执行这一计划,相当于为150位个体量身打造了一套全面细致的“体细胞突变图谱”,通过对比这些图谱,研究人员有望解答一系列基础性的疑问。

高科技“侦探术”:在基因的汪洋中“大海捞针”

在这数万亿细胞构成的庞大群体中,寻觅那些仅占极小比例的突变细胞,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一根细针。为此,SMaHT网络的研究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策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首先,SMaHT将运用深度测序技术,实施超过300倍覆盖度的超深度测序,从而以极高的可靠性识别出在早期胚胎中占比较高的突变。接着,采用长读长测序技术,该技术能够轻松穿越复杂区域,精确地鉴定出结构变异以及移动元件的插入。SMaHT旨在为至少50位捐赠者打造专属的、几乎完整的“从头到尾”的参考基因组。

该网络最出色的技术手段之一便是双链测序技术,它运用独特的分子“条形码”来追踪原始DNA分子的所有子代。只有当某个“突变”在所有正链和反链的子代中都稳定出现,才能被认定为真正的突变。这项技术成功地将测序错误率降低至难以置信的亿分之一以下,从而使得探测那些频率极低的突变成为可能。

最终,借助单细胞测序技术,科研人员能够精确描绘细胞之间的“血缘关系”,并构建起详尽的细胞谱系图谱。这相当于为人体内的细胞编制家谱,生动地展现了它们的分化与迁移历程。

从“蓝图”到“生命”:这张“嵌合体地图”的深远意义

这张开创性的“体细胞嵌合地图集”一旦绘制完毕,将为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带来多层次的重大影响。首先,它将彻底改写人类发育的历史。比如,已有研究揭示,我们每个人在最初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中,其命运并不相同,成年人体内一个细胞的后代数量,通常会是另一个细胞后代的两倍或更多。SMaHT的数据将让我们能够更系统地审视这些早期发育事件。

其次,这一研究将为疾病探究带来全新的视野。体细胞中的突变现象不仅是引发癌症的关键因素,还与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SMaHT所构建的“正常人群”基线数据库,将未来疾病研究和诊断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南针”作用。

最终,它将引领我们开启对衰老奥秘的新探索。衰老的根本动力源于多种损伤的持续叠加,其中体细胞突变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这张图谱不仅揭示了生命的起源,也向我们展示了衰老的轨迹。

SMaHT网络的运作,见证了人类自我探索新纪元的来临。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解读那一份源自父母的、固化的遗传图卷,转而着手挖掘那个在我们身体内部持续演变、充满活力的“内在世界”。

我们每个人,均承载着一部由时间、环境以及生命自身共同编织而成的、独具特色的“变异史册”。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20002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证号:104420004 备案号:晋ICP备19004532号-1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