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业、未来全被父母高管控左右?影响竟远超想象

今日若忽视孩子的成长,其学业难免受影响,进而影响未来能否进入理想的学府,进而影响能否获得理想的工作,进而影响能否过上美好的生活……此类担忧与言论,在众多家长日常对话中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将担忧延伸至“孩子若无稳定工作,未来或许难以寻觅合适的伴侣”“孩子未来在家庭中或许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若你总是抱持此类想法、发表此类言论,那么你很可能在某种思维定势的驱使下,陷入了过度管控孩子成长的误区。

众多人或许觉得,大多数家长都持有这样的观念,这难道有什么不妥吗?然而,实际上,家长对于孩子,特别是青少年的严格管理,其带来的影响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要广泛得多。近年来,我们的研究团队对中国家长的高管控教育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高管控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延续到孩子成年后的婚姻和恋爱生活。

父母面对不确定,往往身不由己

依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幼儿园时期孩子们最为关键的“任务”便是玩耍,他们在游戏中不断增进认知与社交技能。至于知识性的学习,则应从小学阶段开始,全球各国,无论国情如何,小学教育普遍在相近的年龄阶段启动,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大量科学研究的证实。然而实际上,目前大多数幼儿在幼儿园时期便开始了严谨的课本知识学习,到了小学阶段,他们已能熟练地进行书写和流畅地阅读。

这些成果都源自于父母的辛勤付出。稍作观察,我们便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许多父母正急于追求知识教育,他们希望四岁的孩子能够熟练掌握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而五岁的孩子如果不能熟练计算一百以内的加减法,父母便会感到焦虑。然而,从认知水平和注意力特点来看,学龄前儿童在知识学习上显然难以满足父母的期望。于是,父母对孩子的高管控通常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

从家庭教育的视角来看,绝大多数家长当然明白对孩子过度管控,使其缺乏自主发展的空间,这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严重影响。然而,为何家长们仍旧如此行事?此外,在与家长沟通时,即便那些管控欲较强的家长,也从未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管控程度过高,这又是为何呢?

研究发现,高管控型父母往往实属无奈之举,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所处的大环境迫使许多家长不得不如此行动。这种环境的不确定性,包括对未来的整体不确定性和孩子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父母的压力急剧上升,进而促使他们不自觉地选择了严格的育儿方式。

高管控更容易让孩子成年后陷入PUA

作为研究者,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在中国,众多家长在孩子尚幼之时便开始了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高强度管教式育儿,这种做法最终将产生何种影响?

首先关注的是年轻一代的生育意愿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当代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正显著下降。从人口学的视角分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教育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这导致孩子成年后的生育意愿降低。对于众多父母来说,他们或许觉得,自己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来养育和培养孩子,甚至让他们经历“内卷”,是为了确保孩子未来能够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孩子顺利进入了知名学府,学业成绩显著提升,然而步入社会后,他却对婚姻和生育子女表现出强烈的抗拒。这恰恰是父母过度干预孩子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

当然,若与国外数据相较,我国的数据显得较为乐观。以上海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为例,49岁的女性中未生育孩子的比例仅为二十分之一,而42岁女性这一比例则为十分之一。相较之下,日本目前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女性行将终身未曾生育,而在某些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更是高达27.4%。截至目前,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女性生育率尚处于可接受水平。然而,在10年或20年后的未来,我们对于中国女性未生育率将达到何种程度的预测,应当持有更加审慎的态度。

高管控家长正批量生产不婚不育的年轻人,也更容易让孩子成年后陷入PUA_高管控家长正批量生产不婚不育的年轻人,也更容易让孩子成年后陷入PUA_

此外,众多家长渴望子女成长为具备自律品质的人。他们往往借助严格的管束手段,助力孩子塑造自律性格。然而,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的过度管控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以网络成瘾问题为例,那些管控严格的父母在面对孩子沉迷手机时,通常的第一反应是“加强监管”“更加严格限制”,有时甚至会将孩子的手机藏匿起来,甚至在愤怒之下将其摔毁。

实际上,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孩子们对网络使用的自我约束并不会增强,网络依赖问题也不会得到改善,反而可能加剧。与严格管控的父母做法不同,另一种处理方法是,在孩子沉迷网络、缺乏自我控制时,不是采取管控措施,而是“父母对你的爱更加深沉,对你的情感投入更为丰富”。实际上,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人类个体均需情感之滋养,不论儿童抑或成人,情感关怀实为精神之食粮,亦为抵御外界挑战之关键助力。

追踪研究的结果同样清晰:面对孩子的缺乏自控或沉迷网络的问题,若家长采用的是严格的控制手段,即所谓的“直升机式教育方法”,那么经过半年的观察,孩子的自控力和网络依赖状况将不会出现任何改善。相反,若家长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沟通与互动,或者在情感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包容,孩子的网络依赖会有所减轻,其自律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在拓宽我们的研究视角后,我们发现,那些在青少年时期受到父母严格管束的孩子,在成年后构建亲密关系时,这种影响依然存在。特别是那些父母自认为管控较少,而孩子却觉得被过度管控的家庭,情况尤为明显。这类个体在成年后往往倾向于在亲密关系中扮演控制者或被控制者的角色,即我们常说的进行或遭受PUA(潜隐性心理操控),而非建立一种平等的亲密关系。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有些父母认为自己对孩子管控较多,孩子也认同这一点,或者父母与孩子都认为管控较少,但这些孩子在成年后的恋爱关系模式并未遭受影响。这表明,孩子在成年后建立关系是否受到干扰,关键在于孩子是否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严格管控。

那些高管控父母可以这样识别

我们谈论的管控尺度主要针对的是儿童。然而,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对他们的管控策略也在持续变化,并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所谓的严格管控,其判断标准通常来源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方式。在那些亲子关系尤为紧张的家庭中,大多数父母都倾向于严格管控。那么,这些严格管控的家长在孩子尚幼时,是否有着某些可观察到的迹象呢?这些严格管控的家长在孩子年幼阶段,又有哪些具体的行为表现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孩子尚幼之际,那些管控严格的父母往往过分关心,有时甚至过分宠爱。这类父母在孩子年幼阶段更倾向于表现出“密集育儿”的行为,换句话说,育儿对他们来说已转变为一种职业,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对孩子倾注了过多的关注。我们观察到,那些热衷于在社交平台上展示孩子生活的家长,往往是那些管控型家长。

尽管在孩子成长阶段,陪伴显得尤为关键,然而过度陪伴却可能适得其反。对于那些过分关注孩子的家长来说,一旦孩子步入青春期,他们往往会采取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即过度管控。这种做法背后的心理动机,主要是担心孩子出现任何差错。因此,尽管孩子成长阶段各异,那些高管控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可能有所差异,但它们的本质宗旨是一致的,那就是对子女的深爱、高度重视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将孩子视为极其重要的存在。

实际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在亲子交流中若能更加重视情感层面,特别是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扶持、包容与交流,将更有助于孩子获得自我前进和成长的动力。

尽管现在每个人的焦虑程度相较于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水平都有所上升,对于整体环境的改善可能效果有限,然而,我们还是可以尽量从提升个人家庭氛围入手,逐步缓解焦虑情绪和恶性竞争。

(作者为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本报记者姜澎采访整理)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20002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证号:104420004 备案号:晋ICP备19004532号-1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