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2025上半年销量分析
7月8日的报道显示,德国高端汽车制造商保时捷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售出了146391辆汽车,这一数字相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其中,中国市场销量降幅尤为显著,直接减少了28%。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北美市场的销量却逆势增长了10%。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一现象呢?
保时捷中国销量持续下滑
中国市场的挫败并非短时间内可以轻易挽回。自2021年销量达到峰值,售出9.57万辆之后,保时捷在中国的销售业绩已经连续四年持续走低。
目前,我国在全球市场中的排名已从首位下滑至第三,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实际上非常直观——那就是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
当前,消费者对智能驾驶舱、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的期待日益增强,他们关注的焦点已经不再局限于品牌及传统豪华感。相较之下,保时捷在这一点上显得有些滞后。
更令人尴尬的是,他们家的电动汽车Taycan今年的全球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竟然减少了50%。此外,其89.8万元的售价,甚至被网友拿来与21.59万元的小米SU7进行比较,两者之间的价差明显过大。
相较于北美市场,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展现出了独特的态势。在北美,他们凭借精确的市场策略,成功在逆境中实现了业绩的攀升。
他们不仅对供应链进行了优化,成功解决了之前因进口问题所引发的车辆交付延迟问题,而且针对关税的上涨,他们还推出了价格保护措施,确保消费者真正体验到了实际的优惠。
这种“既保障价格又确保数量”的策略,与我国市场形成了鲜明对照——在我国,众多经销商为了处理库存,甚至将车辆降价至6.5折,然而销量并未明显回升。
电动化原本是保时捷实现逆袭的关键因素,上半年电动车型所占比例达到了36%,看似表现不俗,然而实际上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当前我国市场对电动豪华车型的需求持续上升,然而保时捷这边却不仅新车型推出速度较慢,而且有消息称其可能将停止销售电动车,这样的举动确实让人感到困惑。
与比亚迪、小米等国内知名品牌相较,保时捷的步伐显得尤为迟缓,它们正迅速更新换代产品,而保时捷却似乎停滞不前。
保时捷中国的首席执行官潘励驰明确表示:“我们绝不会因追求销量而降低售价。”这样的表态听起来颇为坚定,然而在当前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蔚来与理想借助智能技术对“豪华”概念进行了全新诠释,而保时捷却依然坚守“驾驶纯粹主义”的理念,却导致市场逐渐与之拉开了距离。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保时捷是否应当降低姿态,通过价格竞争来抢占市场份额?抑或坚守其品牌定位,静待市场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