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一书中指出,孩子们之间的差异,通常并非源于智商,而是情商的差异。
这样的孩子情感智商出色,面对问题能够有效调节自己的情感,擅长沟通并且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仅在校园中颇受欢迎,而且在未来步入社会后,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晋升机会。
反之,那些情商不足的孩子往往容易情绪失控、心理脆弱、不善言辞,尽管他们具备一定的能力,却常常无法将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我们要怎么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呢?
父母常做这3件事,孩子情商低不了,将来更容易成功。
一:允许孩子表达情绪
有些孩子,心情愉悦时便会露出笑容,遇到不快则泪水涟涟;而另一些孩子,即便内心充满委屈,也总是默默忍受,不愿开口倾诉。
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不清楚如何宣泄情感,亦或是自幼便习得了压抑情绪的技巧。
比如,玩具被抢了,孩子红着眼睛跑来找妈妈。
妈妈却说:“哭什么哭,不就是个玩具?”
孩子的情绪不被理解,还不允许发泄出来。
日复一日,他渐渐不再言语、不再哭泣。表面上看似顺从,然而在心底深处,却充满了无尽的委屈。
真正情商高的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悦和忧伤,同时他们也懂得理解他人的情绪,并学会如何去安慰他人。
这份情绪的细腻感知与表达技巧,源自于从小便被鼓励展现的自我表达。
我们对孩子的“共情”并非源于心慈手软,亦非出于过度宠爱,而是选择站在他们的立场,去审视问题、体会他们的情绪。
若遇雨天,孩童执意身着拖鞋外出,我们最初的反应或许会是:“切莫顽皮!”
你难道不觉得穿拖鞋出行很便捷吗?然而,地面一旦潮湿,行走时容易打滑,妈妈担心你会因此跌倒,该如何是好呢?
如此一来,我们已洞察了孩子的所思所想,同时,我们还向他传达了我们的忧虑之情。
他就更愿意去理性思考,而不是任性行事了。
二:不替孩子做决定
常常,我们认为孩子年纪尚幼,缺乏认知,于是替他们决定穿衣风格、交友圈层以及兴趣爱好的选择,所有这些事务都由我们一手操办。
看似是细致入微的关怀,然而实际上,却是在损害孩子的“判断力”。
在孩子年幼时,若剥夺其选择权,待其成年后,或许在面临任何事务时都难以作出决断,稍有挑战便轻易放弃,对他人言辞亦盲目跟从。
那些在情商方面表现优异的孩子,通常具备一个共性:他们被鼓励去进行思考,并有权自主作出选择。
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不想吃青菜。
我们与其强硬地逼着他说“必须吃完”,不如换个方式:
“桌上西兰花和胡萝卜,你选哪一个呢?”
孩子会觉得自己有选择权,也就更愿意配合了。
再比如写作业,孩子磨磨蹭蹭。
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你是打算先完成写作任务后再娱乐,还是选择先玩上半个小时,然后设定一个提醒,确保娱乐结束后立即投入到写作中去?”
这样他开始学着安排时间、管控自己,不是总靠我们催、我们吼。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若能自主作出抉择,便更易于塑造独立思考、勇于担当以及善于交流的素质。
而这些,正是情商高的底子。
三:父母情绪稳定
孩子怎么表达情绪、怎么做决定,大多是“看”会的。
他们模仿最多的对象,正是爸爸妈妈。
我们的脾气,其实就是孩子的“情绪模板”。
爸妈越稳定,孩子越安心;爸妈爱急躁,孩子就容易变得敏感。
很多爸妈说:“我也不想发火啊,是孩子太气人了。”
这句话我们都能理解——即便反复强调十次,孩子还是拖延作业、不断哭泣和吵闹……遇到这种情况,谁能不感到烦躁呢?
然而,问题在于,若是我们一味地采用大声喊叫、激烈争执的方式,孩子便会习得仅凭情绪来处理问题的方法。
他无意中打翻了杯子,我们立刻就爆发了怒火:“怎么这么粗心大意!”
孩子吓得一句话不敢说,有时候甚至开始撒谎,怕被骂。
但如果我们先稳住:“摔了吓到了吧?没事,下次注意点就好。”
孩子会感受到被理解,也会知道——犯错不等于被否定。
他观察你面对困境时能保持冷静,情绪激动时先进行深呼吸,并且逐渐掌握了这些情绪管理技巧。
可如果我们情绪失控成常态,孩子再听话,心里也不会真的踏实。
在压抑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并非变得成熟,反而习得了隐忍与取悦他人。
所以,要想孩子情商高,咱们大人得先学会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你怎么对待情绪,孩子就会怎么对待世界。
愿我们共同成长为那些既温柔、充满智慧又值得信赖的家长,携手孩子一同走过情商发展的每一步。
你平时是怎么陪孩子处理情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