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图解传统服饰搭配上线!古装剧造型抄袭风波咋回事?

新书《图解传统服饰搭配》已上线,请多支持

经过长时间的思虑,我仍未决定是否着手撰写这篇文章。尽管我并非针对特定个体,但恐怕会冒犯到不少读者。然而,这个问题确实普遍存在,并引发了众多误解和混淆,我认为它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因此,我还是决定完成这篇文章(而且特意将其搁置了三个月后才发布)。

许多人想必之前已经听闻了这一消息,即《中国妆束》一书的作者在网络上指出,古装剧《国色芳华》未经允许便直接复制了书中的服饰设计,并涉嫌商业用途。

具体截图如下——

(作者原帖截图、配图,图/小红书)

我对《国色芳华》这部作品并不熟悉,也无意去了解它,因此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我无法给出明确的评价。至于关于剧集制作方与原作者达成和解的后续情况,我并未深入探究(毕竟我对于古装剧的体验往往只是遭遇了被删减和封禁,这已经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但我更愿意探讨这类事件发生的缘由,以及其中蕴含的一些思考与观察。

众多描绘古代和传统服饰的画作与书籍,最好视作图画故事来欣赏,而非仅仅追求复原。

我原本以为这应是被大众视为这类书籍应有的基本了解,然而,令我感到惊讶的是,竟然有众多人将此类书籍当作教科书来阅读。

(讨论帖评论区截图,图/小红书)

然而,若深入思考,我们过往的经历与此相似,因为谁不曾将那一套图视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呢?如今,这套图或许依旧出现在众多书籍、论文以及博物馆的展板上。

(网络图片)

我甚至觉得我过去的错误显得更加有理,因为这套图的绘制手法与现今的风格相较,似乎更贴近于“教科书”的风格,不禁产生了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自得。这套图最初是这些图片先行曝光,随后人们才得以见到书籍。尽管在图集流传期间,已有对部分图片提出质疑,但书出版后,质疑之声愈发增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史料可信度问题,比如用清朝资料画明朝的示意图;

②绘制还原度问题,比如文物上是往左,示意图上画成了向右;

在处理模糊不清的问题时,例如某些图文资料中存在不足或存在争议,却又是必须绘制的内容,我们应如何进行展示。

对于如今的相关书籍,我另外补充两条——

关于参考对象的详尽程度,实际上存在更为恰当的绘制参照,然而所提供的却是与主题相关的辅助资料作为依据。

绘图在还原程度上的统一性问题,同一本书中可能既有接近临摹的插画,又有充满创意设计的图画,两者之间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导致读者很容易产生信赖上的惯性。

在读者这边,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尽管我们并不愿意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归纳总结——

这类书籍往往过分依赖图像资料,拿到手中后,人们往往只关注图片,对文字内容则只是粗略浏览。

缺乏对图片的辩证思考,往往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忽视了对绘图考证过程的关注,尤其是那些画手常常会主观臆断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却是读者最为坚信的部分。

解读图像时存在的理解分歧,与之前的②所述情况相仿,图像所传递的信息同样因个体差异而异。

除了读者这一群体,或者说那些并不仅仅以读者身份自居的群体,还可以增加一个——

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往往会隐藏真相,即使明知绘制的图像存在问题,却依然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和流量,故意说谎。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这个事件里窥见端倪。

例如,作者指出了电视剧中的直接复制现象,而在相关讨论帖的评论区,已有网友提出了比作者和书中所列更为恰当的描绘参照物,这些文物线图与《中国妆束》一书中所展示的效果极为相似。

(作者原帖配图,图/小红书)

(讨论帖评论区截图,图/小红书)

在上述网友提供的附图中,右侧展示的线图来源于《线条艺术的遗产:唐乾陵陪葬墓石椁线刻画》这部著作。此外,我还额外加入了章怀太子墓中的几幅石刻线图,供大家先行探索和领会,这些图像应当呈现出怎样的风貌。

(《中国妆束》书中插图与文物线图对比)

章怀太子石刻的线图展示于《线条艺术的遗产:唐乾陵陪葬墓石椁线刻画》一书中,图/见该书。

我私下认为,头上的那件凤鸟装饰品,或许可以借鉴纳尔逊博物馆中收藏的唐代金凤或是风格相近的其他艺术品(不妨对比一下其翅膀和顶部的花卉图案)。该凤鸟造型呈立体对称,原本可能镶嵌有绿松石等珍贵宝石,但在藏品保存状态下,这些宝石已经脱落或发生了腐蚀。

(《中国妆束》书中插图与文物照对比)

(还残留部分镶嵌的唐代金凤)

显而易见,该书中的插图或许能找到更为恰当的参照,其详尽程度值得商榷;细节之处模糊不清,与原作存在显著差别。此外,根据作者的观点,图绘的效果在忠实于作者本意方面也略显不足。

关于那部分内容,还可以进一步阐述。通常来说,这类书籍的理想状态是作者同时也是插画师(有些书籍可能并未为插画师署名,这或许会引起一些误解),或者插画师还参与了文献考据的工作。否则,在交流过程中遇到问题几乎是必然的。

暂且不提这些,显而易见,《国色芳华》并未犯下具有创意性的错误,事实上,我在十年前就已经领略过其风采。

古画透视的原理对许多人来说并不易懂,因此,将鸟冠的正面立体形象处理成斜向扁平形态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将画师所绘的立体鸟儿转化为平面浮雕效果,这种手法在《国色芳华》中已有体现,现已成为一种传统技艺。2014年,我在微博上对此事进行过批评,而且批评的对象竟然是抄袭他人画作的人,这简直是一个荒谬的循环。我甚至想申请自己拥有指出这一错误原创性的版权。

(微博截图及配图)

关于这只鸟的形态,是呈现立体还是平面,是正放还是侧置,即便是在官方合作学者的复原研究中,也常常显得十分杂乱无章;而且,同一团队在不同的展览现场,给出的答案也各不相同。

(莫高窟130窟壁画形象复原,一会儿正放一会儿斜摆)

(莫高窟130窟壁画临摹,左为段文杰,右为常沙娜)

作者还提到了一个“照搬”的问题,或许这可以视为第二处,不过关于那个妆面的处理,我确实感到困惑(我个人认为,可能是不同绘者的绘画风格差异更为显著),或许是因为我对化妆技巧不够精通,这个问题就留给各位一起来探讨吧。

(作者原帖配图,图/小红书)

(《国色芳华》同造型剧照局部,图/豆瓣)

提及这枚花钿,作者仅在笔记中提及了其参考来源为“晚唐壁画”,并未详述具体内容。据推测,这应是指莫高窟第9窟的供养人像,由史苇湘所临摹的版本。之所以定语如此冗长,是因为原壁画上的花钿已经难以辨认。

(莫高窟9窟壁画,图/《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莫高窟9窟史苇湘临摹画)

书中明确指出该花钿的来历,这一信息可在“隋唐五代女子典型妆容一览”一节中找到,具体位于“金靥”“花靥”形象描述中(若我在文中直接插入书中图片,是否会导致整篇文章被删除呢?)。此外,我还从豆瓣上搜集了《国色芳华》的更多剧照,并将史苇湘的临摹作品、《中国妆束》的插图以及这些剧照一同展示在此,供大家自行判断这些内容是否是直接复制,甚至连笔触都没有丝毫改变。

_《国色芳华》造型风波:不谈抄袭,谈谈古代服饰“复原图”的学用误区_《国色芳华》造型风波:不谈抄袭,谈谈古代服饰“复原图”的学用误区

(莫高窟9窟史苇湘临摹画局部,图/@身在北海北)

(《中国妆束》书中插图)

(《国色芳华》剧照局部,图/豆瓣)

这个案例恰好能够阐明读者端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产生了多对引人入胜的关联。观看节目的观众构成了《国色芳华》剧组的受众,《中国妆束》的读者群体中包括了《国色芳华》剧组的观众,而该书的创作者亦应是史苇湘画作欣赏者。每个读者角色是否对阅读对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是否能够从图像中得出一致的解读呢?

以我个人的感受而言,我认为史苇湘所临摹的画作中存在透视上的扭曲以及独特的艺术笔触。在我眼中,花钿应当具有较为浓厚的装饰性,其图案应当呈现出均衡而整齐的形态,而非偏向于随意涂鸦的写意风格。若考虑到史苇湘在临摹画作时并未进行过多的个人加工,我推测其原型可能是一种五瓣花形状。你或许持有不同意见,这反映了我们对于史苇湘画作临摹的解读存在分歧。这种差异不仅源于个体在观察和想象上的差异,还与每个人所接触到的花钿样式及其熟悉度密切相关。

左侧展示的是莫高窟61窟中欧阳琳所绘作品的局部,而右侧则呈现了莫高窟98窟内范文藻所绘作品的局部。

(各式花钿,图《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近期观察到的另一幅被誉为“现实版”的古画,显然在还原过程中出现了失误,特别是在描绘发髻的平面与立体关系上。即便在模特的姿态、服装色彩等方面进行了模仿,与原画拼接后看似相仿,但实质上从发型到服饰都存在不符之处(这种所谓的“复原”在网络上随处可见)。

并没有创造出什么异常独特的样式,反而模仿了清宫剧中“剪秋姑姑”所梳的发型。显而易见,与古画中的形象相比,这个复制品在观众眼中更贴近清宫剧中的那些发式。

(清宫剧中的“剪秋姑姑”发型)

(“剪秋姑姑”发型可能的历史原型)

(冷枚 《春闺倦读图》中的发型参考)

这同样是我们之前多次强调的观点,即人的认知有其局限性,当人们试图将一个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却对其缺乏了解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以自己认知中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填补空白。正因如此,我们常常觉得影视剧中的造型考证显得有些不协调,这是因为制作团队所接触到的影视造型远超他们所查阅的文史资料,导致细节处理上容易出错,并且往往陷入影视创作的固有模式。

关于这个瓜,最值得判断的焦点在于《国色芳华》是否借鉴了《中国妆束》一著。确实浏览过,而且制作团队很可能查阅的相关资料并不多,特别是那些关于壁画原貌、文物真实照片、学术论文等尚未经过“加工”的直接参考材料,剧组接触的更是寥寥无几,这些资料不足以支撑他们在细节上补充除本书之外所获得的知识(若真的仔细阅读了我之前提到的内容,剧组或粉丝理应早已引用,而不是等到剧集播出完毕、热度消退之后,我这个未曾观看剧集的人冒着冒犯的风险逐一列举)。

这种参考是否构成抄袭(尽管原帖中表述为“照搬”)尚难断定?这其中的难点并非《国色芳华》的剧照与《中国妆束》的插图在相似度上有多高,而是《中国妆束》的插图在依托文物资料进行再创作时,其创作中的独特性和专属性含量如何,是否具备独创性。

然而,这却可能导致一个新的难题。按照通常的看法,历史主题的画作,其作者的独创性成分越低,内容与历史真实越贴近(实则需细致辨析),那么这样的书籍销量通常会更好,宣传推广也会倾向于这种导向。

(书籍在电商平台的宣传主图)

这幅图片来源于小红书用户分享,经过我的核实,它出自CCTV科教频道的《读书》栏目,具体是2022年5月11日播出的节目内容。

在相关讨论帖的评论区,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众多读者对于这类书籍的“二次创作”概念存在混淆,这不仅仅体现在他们是否知晓对绘画作品的复原是否构成“二次创作”,而且还涉及如何识别绘画中哪些元素属于“二次创作”的范畴。终究,若某些元素系直接源自文物并进行复制,缺乏再次设计,那么即便某些商业应用采取了“直接复制”的手段,也难以被认定为侵权行为(这里指的是普遍接受的公众标准,而亚文化群体或粉丝圈中那种创意相似即视为抄袭的判断标准并不适用于此)。

(讨论帖评论区截图,图/小红书)

正如文章开头所述,绘画中的古代服饰、传统服饰书籍本就不应被视为百分之百的复原作品。甚至早在多年前,某书中就有提及,即便是那些由学者和大师级人物所进行的敦煌壁画临摹,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原画的百分百复制。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任何由人参与的活动,即便是在极端克制的情况下,即便没有主观动机,也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风格;而至于那些有特定画风和审美要求的插画,更是如此。

(莫高窟第159窟原作与张大千临摹,图/动脉影)

(莫高窟第98窟原图与范文藻临摹)

(莫高窟第98窟常沙娜临摹与潘絜茲临摹)

以《中国妆束》一册为例,其中对整体性的二次创作进行了阐述,这一说明体现在书前的“内容介绍”部分——

本书试图以唐代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为依据,参照史书中或出土的文献资料中的描述,运用唐代人的视角,对那个时代女性服饰的时尚潮流进行全新的诠释。

这段内容与我们在先前《》中读到的《中国传统色 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一书颇为相似,其中蕴含着中文的深邃与广博。在正文中,对单个形象的描述亦然,它不仅会明确指出这是哪位历史人物或墓主,还会提及“参照同墓出土女俑形象进行绘制”“根据出土服饰实物进行组合”,而读者的知识水平也影响着他们辨识的能力。

(讨论帖评论区截图,图/小红书)

当目睹这个瓜时,我脑海中突然闪现一个想法:《中国传统色 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一书的作者是否有可能跳出来说明,春晚吉祥物的文案是否直接“照搬”了他的著作?文案中出现的色彩词汇“吐绶蓝”和“龙膏烛”恰好与书中所述的“基于文物和历史记载的二次设计,而非文物本身”相吻合。春晚无疑也是一种商业活动。

这里面临着一个难题。我曾于某处提到,《中国传统色 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一书面目更像是一本文创读物,致力于“文化融合创意”的实践。尽管此举可能冒犯到众多人士,但绘本形式的古代服饰、传统服饰书籍亦呈现出相似的情形。这并非意味着这种做法有错,只是产品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标受众的范围。所谓曲高和寡,现今亦称作优质内容缺乏传播力,文创书籍的目标读者群体理应比以往同类书籍更为广泛,无论是从群体概率还是群体定位来看,都意味着存在不少读者,他们既缺乏辨别内容的能力,也缺乏辨析内容的勇气。前者涉及知识入门和积累的过程,而后者则关乎追求学术探究的精神。

在我着手撰写这篇文章不久前,我偶然发现了一家自诩为殷商服饰体验的汉服店铺。在评论区,人们对她服饰的考证依据提出了诸多质疑。面对这些疑问,她随即上传了《中华遗产》杂志的封面以及博物馆中的塑像,以此作为她服饰考证的依据。

(小红书相关笔记截图)

(左:《中华遗产》封面;右:安阳殷墟博物馆内妇好像)

这两个形象的起源实际上都源自之前推出的“数智人妇好”。不必提及这类“数智人”的焦点并非全然在于形象考证的复原——比如我们可以回顾马王堆辛追数智人的例子——单就依据图片来设计造型而言,错误就相当离谱了,而且服饰的结构也完全不同。

(左:数智人妇好全身示意图;右:某汉服店的出片)

这家汉服店明显没有查阅过“数智人妇好”的相关资料——这个形象曾被用于制作服装,并出现在今年《中国国宝大会》上。她所参考的仅有《中华遗产》杂志的封面以及博物馆内塑像的半身照片,即便如此,她还是将这两者作为权威依据在评论中提及。此处形成了多对关联,那家汉服店铺是前述半身像的潜在消费者,且该店铺位于博物馆附近,那些前来参观并可能转化为该店顾客的人同样构成了其目标群体。然而,这些消费者的知识储备、学习水平以及质疑态度都让人感到忧虑。

当年我们同样深信不疑地看待那些图表,然而,经历一些曲折可以说是进入这一领域的必经之路。有些人会继续前行,而有些人却可能始终停留在原地。在初学者阶段,犯错是无可避免的,但若始终停留在这一阶段并毫无进步,则显得理亏。

我未曾观看《国色芳华》这部作品,然而在搜索剧照的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张雅钦的颜值确实非常高!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若无特别说明,本文系春梅狐狸独立创作,若发现任何错误或遗漏,敬请不吝指正;文章内容欢迎在朋友圈中传播分享,如需转载,请务必取得授权并支付相应稿酬。

所涉及之图片及视频均归相应权利人所有,若发生使用不当,敬请随时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我们进行相关事务的商讨。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作者已成功推出了《图解中国传统服饰》与《图解传统服饰搭配》两部著作,敬请各位给予大力支持。

如果喜欢 记得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三十头镇卫生院 黄石市委机关幼儿园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