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众如潮水般热烈且悠长的掌声中,红色巨幕再次缓缓拉开,主演们手挽手,如波浪般一波接一波地涌向舞台中央,长达七分半钟的谢幕仪式使得台上台下的观众都难以割舍。在昨晚,瓦格纳的宏伟巨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作为“拜罗伊特在上海”三年计划中的首部歌剧,在上海大剧院隆重举行了首演。赖云观众感慨道:“伊索尔德凝视着逝去的特里斯坦,反复吟唱着那首悲壮的《爱之死》咏叹调,她的歌声仿佛能将我的心碎成千片万片。”
拜罗伊特音乐节,这一全球音乐界的璀璨明珠,首次踏足我国。指挥大师、钢琴演奏家、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以其对音乐的精准把握,引领着这场盛宴。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级瓦格纳歌唱家,如叶林·凯夫斯、丽丝·林德斯特伦、埃吉尔斯·西林斯、凯·斯蒂弗曼等,用他们动人的歌声,对角色进行了精准而深情的演绎。这部长达近5小时的歌剧马拉松,成就了一个难忘的不眠之夜。
叶林·凯夫斯饰演特里斯坦
悬浮半空的“天空之门”
载人后竟重达3吨
宇宙与心灵之间共鸣的象征,天地间的双椭圆,既描绘了星空中的浪漫盟约,又呈现了雨雪交加与雷鸣电闪对心灵的震撼,共同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大地之眼时而深邃如海,时而闪烁着星辰之光,映射出人心世界的无常与变幻。这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歌剧版本是在2022年由拜罗伊特音乐节的导演罗兰·施瓦布及其团队精心制作的,并在同年进行了首演。为了确保观众能够欣赏到忠于原味的拜罗伊特音乐节版本,上海大剧院和上海歌剧院的演出团队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遭遇了众多困难。
观众目光所及的椭圆形天幕,呈现出一幅镜像景象。借助LED背景板与顶部天花的开口,打造出天空的倒影效果。“天空之门”看似轻盈地漂浮在舞台之上,实则重量惊人。它不仅是对美学理念的展现,还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表演区域——在顶部的空洞边缘,演员需小心行走。整个结构加上演员的重量,几乎达到了三吨。
演员在天顶边缘行走
为了克服承重难题,上海大剧院的技术团队精心设计了可拆卸的模块化天顶,这大大便利了运输及现场安装;同时,在空洞周边的关键部位,他们采用了高强度且不易察觉的桁架结构,以此构建了一个稳固的支撑体系,确保了力的有效分散。舞美技术总监马蒂亚斯·利珀特回忆道,在前期对上海舞台进行勘测的过程中,技术团队便开始运用数字模型,对天顶的安装与承重状况进行了多次模拟。他们针对每一个支撑点进行了精确的计算与核实,目的是将误差限制在厘米的范围内。
“天空之门”作为第二舞台扮演着重要角色,演员们在天顶边缘频繁穿梭。为了防止观众注意力分散,技术团队巧妙运用现代技术,将钢索、吊绳以及照明结构等所有痕迹巧妙地隐藏起来。高科技不仅创造了“视觉魔法”,还为不同位置的观众提供了独到的观赏角度——坐在前排的观众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屏幕上展现的影像效果,而坐在后排的观众则有机会通过天顶的空洞,一窥其中精心设计的“天空”景观,享受一份意外的视觉惊喜。
中场休息时,特调“永恒之恋”受追捧
近5小时歌剧“马拉松”
聚拢最熟悉的陌生人
从《静静的顿河》这部长达8小时的俄语话剧,到《尼伯龙根的指环》这部耗时16小时的歌剧,再到《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部近5小时的瓦格纳巨作,申城的观众们在一次次面对超长观赏的挑战中,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观赏节奏。
开场前仅剩30分钟,上海大学合唱团的常任指挥沈屹急忙赶到现场。一个小时前,他刚刚结束了合唱团的排练。谈到这部需要长时间耐心聆听的瓦格纳歌剧,他的表情显得十分轻松:“我们无需时刻保持严谨的姿态,偶尔的走神,在瓦格纳的歌剧里,也是一种美妙的休息。”
此前,沈屹对许忠指挥的瓦格纳作品从未缺席观看:“我对许忠对瓦格纳歌剧的驾驭能力和精准的演绎感到十分欣赏。我认为,无论是从个人兴趣还是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这部歌剧的演出都是不容错过的精彩。”尽管现在网络技术发达,连这样知名的歌剧都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观看,但“现场的吸引力是无可替代的”。他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渴望将现场所感受到的震撼传递给我的学生们。”
指挥许忠对瓦格纳歌剧的细腻演绎让人印象深刻
一同前来学习的还有来自南京的昆曲表演者周周,她基于职业发展的考虑,计划未来将投身于新媒体内容的制作。在她看来,那些投身于我国传统艺术领域的人士,理应广泛涉猎歌剧、交响乐、芭蕾舞等西方艺术形式。艺术本就是相互融合的,在这个艺术多元化的时代,我国传统戏曲若要坚守传统并实现创新,从业者就必须拓宽自己的视野,并与当代文化相融合。
在餐厅里,父子俩挑选了名为“特里斯坦和弦”的德国猪肘套餐,他们特意乘坐高铁从北京远道而来。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老父亲脸上洋溢着笑容:“他对歌剧情有独钟,我们经常去北京的国家大剧院观看。这部近5个小时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实属难得,考虑到他高考即将结束,便借此机会满足他的爱好。”散场之际,衍生品区前排起了长队,小满观众一口气选购了两个瓦格纳品牌的包包以及四条心形饰品,她解释道:“这两个包包打算送给我的闺蜜,而那四条挂件则打算在开学后带回寝室,每人一条。”
美好歌剧之夜驻留在心底
散场之际,水晶宫殿的灯火仍旧闪耀夺目,剧院门口的台阶上,观众刘明请陌生人帮忙拍照留念。她习惯独自观影,却从未因此感到孤独。剧院,这个神奇的空间,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虽然彼此陌生,却因共同的兴趣而短暂相聚。我们身处同一艺术磁场,因某一曲唱段而心潮澎湃,这份共鸣尤为珍贵。我们,便是那最熟悉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