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参考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的个人见解进行创作,并在文章结尾部分对引用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注明。
(契丹壁画)
契丹国成立之际,阿保机登基称帝,而漠北草原上的其他游牧民族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这些民族境况不佳,自然而然地,他们只能追随阿保机这位首领。至于中原地区,更是如此。尽管朱温推翻了唐朝,建立了后梁,但后梁的领土狭小,实际掌控力不足。再加上河东的李克用与朱温长期对抗,使得整个天下无人有暇、无人有能去干预、遏制阿保机的发展。于是,阿保机趁机扩张,他攻占了辽东,迫使高丽臣服,并继续南进至幽燕地区,将契丹的统治版图延伸至黄河以北。
对普通百姓而言,遭遇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除了不幸,实在难以找到更贴切的形容,然而对于阿保机而言,这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唐末五代,中原地区动荡不安,当时的中原实际上只是朱温的后梁、李克用的河东以及刘氏父子的桀燕这三股势力相互角逐的舞台。
这些分裂的势力,在遭遇困境、处于劣势或是形势所逼的情况下,常常不得不求助于契丹人的援助,普遍希望借助契丹的力量来对抗对手。
如此一来,阿保机便获得了向中原地区扩张的良机;面对那片辽阔的中原大地,壮丽的山河风光,这些景象无时无刻不在激发着他扩张领土的勃勃野心。
在公元917年,即神策二年,新州地区的将领,亦即河北涿鹿的将领卢文进,与当时的庄宗李存勖关系紧张,因此他决定起兵,最终选择向契丹投降。
中原将领的归顺与助力,让阿保机信心倍增,于是他率领卢文进挥师进攻幽州,声势浩大。阿保机亲自领军,麾下三十万大军,意欲一举拿下幽州。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尽管阿保机攻打了二百余日,幽州却始终未能攻克。究其原因,不过是幽州守军由河东军中资历最久、根基最稳的老将周德威负责防守。
幽州城战败,那种心情与努尔哈赤未曾遭遇败绩却在宁远遭受袁崇焕挫败时颇为相似。阿保机出道至今未曾遭遇敌手,未曾败北,但在幽州攻防战中败给了周德威,并非他真的打不过周德威,只是岁月的流逝,虽然已使周德威无法与当时的阿保机正面交锋,但岁月却教会了周德威如何运用经验来应对危机。
幽州未能攻克,对阿保机而言,实为一大遗憾。然而,作者在此处需强调,幸而未能得手。若当时成功占领,石敬瑭的割让之举便无从谈起。契丹提前十余年便将掌控中原命脉,占据地理上的优势,这对后世的中原政权无疑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与压力。
(后唐庄宗 李存勖)
尽管幽州未能攻克,但卢文进的归顺毕竟已成事实,阿保机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卢龙节度使,此举无疑为契丹人日后南侵中原,铺设了通往中原的第一扇大门。
神策六年,镇州防御使张文礼弑杀前任节度使王镕,发动叛乱,同时向阿保机求援。阿保机见时机成熟,再次率领军队南征。大军从居庸关出发,势如破竹,途经古北口,迅速攻克涿州,并围困了定州。
然而,毕竟这片区域是李存勖所管辖,若契丹人欲南下中原,深入内地,便需首先击败李存勖。实际上,若双方人数相当,兵力相当,真要交战,胜负难料。然而,我们也清楚,李存勖在战场上常突发疾病,他偏爱冒险,喜好炫耀,此战,他仅率数千人便敢深入阿保机数万大军之中拼杀,最终自然处于劣势,被阿保机全面压制。
在这动荡的时代,那些热衷于伪装的人,往往都具备一定的真实能力,否则若是没有真才实学却还要装模作样,那么大概一次就会暴露无遗,能够持续伪装而不被揭穿,则表明他们确实有伪装的底气。
李存勖生性敢于冒险,这与他出色的战斗技巧和强大的作战能力密不可分。面对阿保机大军的重重包围,他勇猛无畏,左冲右突,硬是杀出一条血路,最终成功逃脱。
李存勖的一番搅动使得阿保机的进军计划彻底被打乱,正值冬季,天空中飘洒着大雪,天气异常恶劣。契丹军队粮食短缺,饥饿和严寒导致大量士兵死亡,阿保机无奈之下,只得下令撤军,返回原地。
契丹军队撤退时井然有序,毫不慌乱,显得异常从容。即便是李存勖在目睹契丹军退去之后,也不禁感慨万分,他评价道,尽管阿保机是个外族人,但其治军之严明,实则并不逊色于中原的军队。
幽州城未能攻克,定州亦告失利,这两次战败让阿保机深刻反思,或许他先前所选择的路径确实有所偏差,因此在此之后,除非遇到极佳的机遇,阿保机南下之举变得极为罕见。
我们谈论阿保机自出道至今,他指挥军队如同神明,勇猛无比,未曾有过败绩。然而,在这两次他掌握大量兵力,明显占据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为何却遭遇了失败呢?
成功的方法不好总结,但是失败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阿保机所遭遇的敌人势力强大;其次,李存勖在治理国家方面表现平平;然而,谈及军事才能,他自信地认为自己堪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其次,契丹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其强大的骑兵力量。这些骑兵在野战和快速突袭方面具有高超的技艺。然而,中原地区在经历了唐朝长达百年的发展后,已构筑了坚固的城池和严密的防御体系。相较之下,契丹国成立时间较短,整体发展水平尚不成熟,尤其在攻城设备和作战策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第三,采取主动进攻的战术,相较于被动防御,其消耗自然更为巨大。阿保机挺进中原,意味着他已远离草原,这导致他的后勤补给线异常漫长。在这种后勤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若战事延长,军队的补给将面临严重问题。一旦补给出现问题,那结果便是直接失败,无需再战。
(燕云之地)
第四,这一点尤为关键,幽州位于燕山山脉的南部边缘,而燕云十六州则成为了中原农耕文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天然防线,这可谓是上天赐予的地形优势,构成了天然的防御体系。
契丹军若欲南侵,必先跨越此道天然屏障,方能抵达华北腹地。此情此景,与昔日诸葛亮北伐祁山之境颇为相似,道路越是险峻,战事便越是艰难。
阿保机这位极具雄才大略的君王,连续遭遇失败后,深刻认识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以及自身实力构成的限制,正面强行进攻,企图直接征服中原地区的核心地带,实属不可行。因此,他果断地调整了战略方针,决定转变思维方式。
管子有云:内政不修,外举事不济。
当前之策,需先稳固草原游牧各部落,征服渤海国,增强契丹内部实力,消除侧翼及后方威胁,方能全力南进,争夺河东与河北之地。
阿保机具备卓越的执行力,中原战败后,他迅速转向西北、东北用兵。吐谷浑、阻卜、党项等部族纷纷归顺,契丹铁骑一路挺进至肯特山,即现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的东部。向西延伸,军队直达浮图城,该地位于今日的新疆境内。向北直至胪朐河,向西直至阿尔泰山,这一系列行动极大地拓展了契丹的势力版图。
辽西攻取了,辽东占领了,大兴安岭地区也纳入了契丹的版图。
关于这场具体的战争经过,此处不予详细描述,概括来说,阿保机所至之地,无不攻下,战无不胜,实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以多加阐述。
唯一对阿保机来说有点难度,也就是渤海国了。
渤海国,它是一个由古代靺鞨民族所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其疆域广阔,大致涵盖了现今的东北三省、朝鲜半岛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规模相当可观。
渤海国自大唐武周时期便已立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不仅时间跨度长,而且他们主动借鉴唐朝的政治体系,模仿中原汉族的治理模式。历经数代国君,鲜有昏庸暴虐之人,因此国家发展态势良好。
作者曾鉴赏过一件由渤海国制造的熏炉,其设计考究,工艺精湛,仅凭外观便可知非弱国所能制作。
进展良好是其一,其二则是由于渤海国位于契丹国之后,每当阿保机南征时,他总忧虑渤海国会突然发动攻击,背后偷袭,因此不得不分出部分兵力和精力来防范渤海国,这无疑是一个潜在的隐患,必须彻底消除。
(熏炉)
您说渤海国大吧?挺大的,您说渤海国强吗?实力不俗,然而阿保机凭借“若不南征必能取胜”的强大加成,短短四日便攻克了渤海国西部要塞扶余,即现今的吉林四平;六日之内便将渤海国的国都忽汗城团团围住,即现今的黑龙江牡丹江市;仅仅三天后,渤海国便丧失了抵抗之力,甚至可以说未曾有过有效抵抗,末代君主大諲譔毅然开城投降,渤海国至此宣告覆灭。
征服渤海国后,阿保机并未急于返程,而是在该国逗留了半载之久。在此期间,他一方面致力于剿灭境内残余势力,另一方面着手建立制度、法律和官府,开始对这片新领土,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流域,实施实际的管理工作。
可以说,随着渤海国的覆灭,阿保机成功终结了自唐朝末年以来东北地区的割据与分裂局面,并且预先占据了有利地形,以压制未来可能崛起的女真族。
夜幕降临,我国辽阔疆域,自东北北部至日本海的一片广袤土地,现已尽数归属阿保机统治之下。
江山如此,谁人能不痴迷,谁人能不留恋?
然而,尽管阿保机对未来抱有无限憧憬,决心全力以赴南下,重新征服中原,他却未能察觉,上苍赐予他的时光已然所剩无几。
阿保机虽为契丹之主,亦为契丹之开国君主,纵使他乃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享有盛名,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体终究显得微不足道。
渤海国的覆灭标志着东北地区的割据局面走向终结,同时也标志着契丹主导的北方强权时代正式拉开序幕。然而,这个时代的开创者却未能亲眼目睹并引领这个帝国迈向其心中所期望的更高峰。
在征服渤海国半年后,阿保机率军返回,病逝于途中...
参考资料:
《新唐书·卷二一九》
《辽史·太祖本纪下》
赵振海在《中国故事》2024年刊发的文章中,探讨了渤海国与唐朝之间宗藩关系的演变历程及其深远影响。
王善军、李源在《历史研究》2024年发表的文章中,探讨了开国功臣群体与耶律阿保机建立国家策略之间的关系。
程妮娜在《渤海国发展时期朝唐制度述论》一文中,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