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的傍晚时分,徐州城内的文庙之地,夕阳斜射,青色的砖瓦映衬着红色,古老的城墙仿佛屏住了呼吸。一幅对联缓缓地从城墙高处展开。
上联描绘了通过阅读历史文献追溯彭城文化的脉络,漫步在七里长街,领略千年风华;下联则形象地展现了城市开启新的篇章,如同展开一幅贯穿古今的长卷,展现万象更新的景象。
在喧嚣的人群中,浓厚的汉代古风扑鼻而至。这标志着徐州“读城”活动“彭城七里 不止所见”篇章的开启仪式。为此,这幅对联应运而生。
留心观察的观众可以发现,这幅作品实际上是一副“藏头联”,其中“读城”二字巧妙地被用作上下联的开头字。不仅如此,它还隐藏着其他深意。只要你能领悟其中奥秘,便能深刻理解这座城市的内涵。
读一座城,该从哪里读起呢?
自是首要确定其地理位置。徐州,位居北方的南端、南方的北界。追溯两千多年前的这座古城,不论是从地理的横向空间定位,还是从历史纵向时间的延伸,它都承载着夏、商、周文化的传承,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因此,无论是从地理的视角审视,还是从文化的角度考量,徐州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为一个不容错过的“阅读”之地。
城下城遗址博物馆 摄影/徐祥瑞
踏入此城,观察现存之明清时期徐州城图,便能发现其中一条城市中轴线线条分明,至今依旧保持着原貌。此即对联中所提及的“彭城七里”。
彭城七里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独特的长度和地理位置,该地距离七里正好是通往城门和热闹市集的关键通道。
尽管历史跌宕起伏,经历了无数变迁,然而在这条轴线上,却留下了97处共计235个历史遗迹,将2600年的城市传说蕴藏在3.5公里的狭小空间内。这些传说,隐匿于地名之中,镌刻在建筑之上,回荡在老字号商贩的叫卖声中……彭城七里,远不止眼前的景象!
文庙 摄影/徐祥瑞
要深入理解一座城市,首先需揭开它的表面,然后探寻其灵魂深处。人城之间,唯有心灵相通,方能相互倾心珍惜。
彭城七里地区拥有97处共计235个历史遗迹,它们串联着古今,见证了千秋岁月。以户部山的古建筑群为例,这里既有北方四合院那种严谨的对称美,又不乏江南民居的灵动与秀雅,这种建筑风格的巧妙融合,正是徐州作为南北文化交汇点的生动写照。
户部山古建筑群 摄影/徐祥瑞
这些地名诸如老盐店、倒马井、代笔亭、华佗庙、快哉亭等等,单是听其名,便能唤起那独特的声音、景观以及视觉印象。七里长街,它不仅超越了物理空间的范畴,更上升为一种文化上的共鸣与精神上的认同。
回龙窝 摄影/徐祥瑞
苏轼于快哉亭挥洒笔墨,赞叹道:“贤者之乐,此风亦快哉。”他看淡了得与失,对成败不以为意,一心追求畅快的人生;而元代诗人萨都剌在戏马台上吟咏:“人生短暂,犹如寄居,何不开怀,畅饮千杯?”这两句诗无不流露出他们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和豪迈情怀。
快哉亭
今日踏入徐州,一句随意的回应“行否”,一声充满热情的赞美与认可“能成”,彰显了徐州人的坦率与开阔,与古风一脉相承。这些特质,何尝不是深植于地名、建筑之间的城市精神,又何尝不是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乾隆行宫 摄影/徐祥瑞
踏入这些场所,感受建筑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潜心品味其中蕴含的智慧,当心灵与之产生共鸣,顿时豁然开朗,这种灵魂的敞开与精神的共振,实在是畅快淋漓。
读城,最核心的是读当下。
彭城七里,被誉为“城开万象新”,其当代价值已远远超越了单纯一条街道的界限。在城市化不断更新的当下,它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尊重并呵护城市的历史印记——并非将历史仅仅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是让它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得以延续。
黄楼 摄影/季广天
七里长街的每一块青石板都在低语:真正的城市更新与保护,并非仅仅是对历史的膜拜,而是将地名、建筑、老字号从集体记忆中唤醒,使之融入当下的叙述,进而成为面向未来的文化宝藏。这种“新旧共生”的智慧,对于全国范围内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站在七里长街上,我们仿佛手持一部立体的城市传记。
户部山古民居 摄影/李依航
自楚汉雄风起,至唐宋盛世止,再到明清市井生活,乃至现代都市风貌,各个时代的文化痕迹均在此地积淀。置身于此,时空交织,千年历史得以一窥,世间万象亦能引起共鸣。
彭城七里向我们阐述,一个城市的辉煌,不仅仅体现在它迈向新世界的步伐之快,更在于它传承历史、引领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这种文化的传承力和创造力,正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精髓所在。
五省通衢 摄影/季广天
请开启这座城市的广播,将频率锁定在“彭城七里”的97号频道,让那历史的回声轻柔地拂过你的耳畔。
聆听:在古老的下园墩遗址,先民们欢快戏水,舞俑们翩翩起舞,仿佛在跳着汉代的华尔兹;戏马台上的战马嘶鸣声声,苏东坡醉卧石床,酒后狂言笑谈;户部山上,古老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回龙窝里,迷路的皇帝询问如何走出九转回环的巷陌;五省通衢的牌匾后,时而风浪汹涌,时而捣衣声声;更有那鼓楼钟声,唤醒了沉睡的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天。
而今夕又是何夕?历史与现实,走进它,才能读懂它。
云龙山观景台 图/小红书@小宋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