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的炮声轰鸣,打破了北平小羊圈胡同的宁静生活,祁家、冠家、钱家三户人家纷纷聚集在胡同口,有的愁眉紧锁,有的争论激烈,有的闲聊家常,喧嚣的人群将身处大时代狂风暴雨中的颤栗、迷茫、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
7月3日夜晚,中国国家话剧院倾力打造的、源自老舍先生同名巨著的著名话剧《四世同堂》在香港文化中心隆重上演。该剧自上次来港演出以来,已时隔13载。紧接着,7月4日与5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将继续为香港的观众献上两场精彩的《四世同堂》演出。
7月3日,我国国家话剧院的院长田沁鑫,以及话剧《四世同堂》中的演员陶虹与段奕宏,在香港文化中心接受媒体的访问。此次采访由中新社的记者陈永诺进行拍摄记录。
帷幕缓缓升起,呈现出一部宏大的“平民史诗”。在这一瞬间,正如演员陶虹(扮演“胖菊子”)所言,每个角色都生动起来。紧接着,便是等待。扮演“大赤包”的演员身着旗袍,倚在门边,笑容满面,花枝乱颤,台下的观众爆发出第一阵笑声。这正是演员们所期待的声音。在互动环节中,演员们根据观众的反应,细致地调整戏剧的节奏和表演的幅度。陶虹在舞台上演绎这部话剧已有数年之久,她仍旧深深被那种舞台与现实中相互渗透的情绪所吸引,那种仿佛与命运融为一体的温暖氛围让她着迷不已。
这份舞台的魔力在香港的粤语观众群体中依然发挥着作用,同时也验证了演员段奕宏(扮演“说书人”)在演出前被问及“语言差异是否会疏远香港观众”时的表态:“我并不担忧”。他坚信,应当坚守创作的“土壤性”,将这个源自老北京的故事完整无瑕地带到香港,展现出其文化的精髓。
段奕宏谈到了“拎着”这个词语,他认为香港这个城市给我的感觉总是充满了紧迫感,仿佛人们始终处于一种“拎着”的状态。在这里,人们为了自己的生活与理想不懈奋斗。这两种“拎着”都代表了普通人对时代变迁的一种应对方式。尽管生活中充满了苦难和挑战,人心各异,面貌不同,但大多数人依然凭借着宝贵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过得充实而精彩。
在连续3个小时的演出过程中,香港市民胡雯倩深深体会到了那份情感上的契合,当她离开剧场时,她不断地对记者表达着她的激动:“太棒了!”“演员们凭借着高超的表演技巧,将每一个角色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的台词看似平静,实则激荡人心,无声之处仿佛惊雷炸响,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国家危难的时代,我不由自主地为剧情的跌宕起伏和人物的命运而感到揪心。”
7月3日,香港文化中心上演了一部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制作、源自老舍先生同名长篇小说的经典剧目《四世同堂》。这是该话剧的演出现场照片,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田沁鑫,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同时也是话剧《四世同堂》的导演,她觉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以及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的重要时刻,与香港观众一同回顾经典作品,具有特殊的意义。这部话剧所蕴含的现实价值和深厚的爱国情怀,使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自2010年首次亮相舞台,这部名为《四世同堂》的话剧已在我国走过了15个春秋,足迹遍布70余座城市,跨越亚洲、欧洲等地,累积上演了近400场,始终如一地述说着那些饱含家国情怀的动人中国故事。
香港,作为连接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枢纽,通常被视为推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门户。田沁鑫透露,中国国家话剧院计划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香港的文化互动,不断引进和输出优质剧目,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
文艺扬帆海外,这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坚信必能扬帆远航。田沁鑫信心满满地表示,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十年冲刺阶段,中国戏剧绝不能置身事外。我们需凭借高超的舞台演绎、创新的艺术形式、以及艺术与科技的巧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贡献力量。对此,田沁鑫满怀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