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404期 人物
人物名片
邵大箴,1934年至2024年,江苏镇江人氏,是我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他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担任博士生导师,并荣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的名誉主任。此外,他还是中国文联文艺理论家协会的顾问,以及第十届中国文联的荣誉委员。在职业生涯中,邵大箴曾主编《美术研究》杂志、《美术》月刊,并担任《世界美术》杂志的负责人。他还曾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以及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的院长。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的评审委员,北京国际双年展的评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学科的主编,以及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学术委员会的主任等职务。
6月21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大道箴言——邵大箴先生纪念会暨新书发布会”,以此缅怀这位与我国美术发展紧密相连的美术理论家、艺术教育家以及艺术家。与此同时,邵大箴先生的“平淡天真——书画作品展”也在北京拉开帷幕。作为我国培育出的首批美术理论专家,邵大箴秉持“生命短暂,学问无穷”的坚定信念,将学术追求与艺术实践完美融合,成为引领新中国美术发展的精神灯塔。他的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对一代人的思想与艺术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培育了大量杰出的艺术人才。邵大箴的一生始终与我国美术的现代变革保持同步,他的学术体系与艺术成就共同铸就了一座立体化的当代美术丰碑。
贯通中西的学术建构
邵大箴在19岁那年考入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中文系,随后在1955年,作为新中国首批公派留学生之一,他前往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深造。这段宝贵的经历为他学术生涯的方法论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拓宽了他对中西美术的广泛视野。在五年的系统学习过程中,他不仅深入理解了西方艺术史的研究方法,而且还通过素描、水彩等实际操作训练,以及对经典美术作品的细致观察和记忆,构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研究途径。
邵大箴的学术成就不仅表现在对西方美术史的全面翻译与本土化解读上。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推出的《现代派美术浅议》和《传统美术与现代派》等作品,凭借其非凡的胆识和辩证的思考,对国内进行了西方现代艺术潮流的系统性梳理,同时紧密关注我国美术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那个时期的美术领域带来了理性的力量。在“大道箴言——邵大箴先生纪念会暨新书发布会”这一活动中,全国政协的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副主席吴为山发表观点,称邵大箴为“与时代脉搏同步的思想家”。他强调,邵大箴所著的《现代派美术浅议》运用朴实的文风对深奥的艺术思想进行了阐述,对众多艺术家在艺术探索之路上起到了关键的启迪作用。这部作品在美术教育领域的完善以及美育国家战略的实施上,发挥了开创性的影响。
他编纂的《外国美术简史》已成为高等学府的教科书,而诸如《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和《雾里看花——当代中国美术问题》等著作,通过深入分析“传统与现代表现”以及“本土与外来”之间的冲突,明确提出了“以我为主”的文化立场。在此基础上,它们构筑了基于对西方艺术深刻理解的自信,并积极推动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促使中国美术的形态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诸迪,中国文联的党组成员、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评价邵大箴为新中国美术史论学科领域的关键奠基人。邵大箴数十年的学术生涯,致力于中西融合与古今贯通的探索,为中国美术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冯远,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副馆长,进一步指出邵大箴在继承传统与借鉴外来之间,成功构建了具有现代性的中国美术。
《邵大箴美术史书系》(10卷本)书影
2024年,《邵大箴美术史书系》(共十卷)的问世,无疑是其学术遗产的全面展示。该书以贯穿古今、融合中西方的学术眼光,全面呈现了邵大箴在学术领域的体系构建与思想发展。这不仅凝聚了邵大箴的学术智慧,也成为了当代美术史研究、美术批评实践及创作的重要学术资源与理论依据。
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如此评价邵大箴先生:“他堪称‘学术巨匠,国家瑰宝’。”邵先生对学生的硕士博士论文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其过程密密麻麻。他秉持着以理服人、平等待人的原则,展现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处世风范。他追求真理与美感的终身理想,与夫人、清华美院教授奚静之共同度过了60余年的相濡以沫的岁月。他对女儿邵亦杨教授在学术与家风方面的传承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些特质共同构筑了他令人信服的人文情怀。真可谓君子有德,温润如玉。九十年的人生历程,邵先生塑造了自己,使其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人文学者形象,达到了人生境界的至高境界。
以艺术创作践行学术理念
邵大箴在早年便积极提倡,以开放和包容的精神来促进中国现代美术的多样化进步。他的学术影响不仅来自于他的著作,更在于他身为美术评论家对当下艺术创作的即时参与。1978年,他投身于《世界美术》的创刊工作,随后在1985年执掌《美术》杂志的编辑大权,他以此学术期刊为桥梁,构筑了理论与创作之间的交流平台;在80年代,他对青年艺术家的创新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同时亦强调创新活动不应割裂于文化传统;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化”的讨论热潮,他倡导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话语体系……这些见解借助美术批评的舞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指出,邵大箴长期投身于美术史的研究以及美术批评的撰写工作,他所倡导的“走自己的路”这一理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导创办并担任主编的《世界美术》、《美术》以及《美术研究》等关键刊物,亦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以及美术评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夏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主席,评价邵大箴在推动我国美术与评论体系的发展上展现了极高的文化意识,他不仅是文艺评论界的标杆,也是该领域的杰出代表。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认为邵大箴以其严谨、公正且务实的批评态度,引领了美术评论的潮流,他倡导的评论方法既适度肯定又留有余地,这在当代理论家中实属难得,堪称一位敢于“直言不讳”的学者。薛永年教授指出,邵大箴先生具有宽广的视野、敢于探索的精神、敢于直言的品质以及善于团结的才能,他在新中国美术批评领域有着开创性的贡献,同时也是新时代美术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邵大箴的《绵延太行景》以纸本水墨形式呈现,尺寸为96厘米×180厘米,创作于2020年。
与理论研究同步进行的,是他晚年通过书画创作所体现的“知行合一”理念。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邵大箴便投身于中国书画的学习,将学术思想融入艺术创作之中。这种创作并非理论研究的附属,而是邵大箴主动跨越中西艺术认知界限的深入探索——正如他所说:“借此机会,我打破了从西方绘画角度审视艺术的固有思维模式。”这种双重实践确保了他的理论批评始终紧密依托于艺术本质,成功避免了因脱离创作而产生的空洞教条。在理论研究与艺术评论领域,他构建了一个将考据、史实与文化背景紧密结合的学术体系,为中国现代美术的进步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邵大箴创作的《山水清音》为纸本设色作品,其尺寸为68厘米乘以136厘米,成画于2016年。
邵大箴的作品中,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逸兴,与严谨的史论研究形成了巧妙的对应。他的山水画不拘泥于任何一家一派,而是将“写意即写心”作为核心宗旨,以水墨为基调,点缀以淡雅的色彩,通过点线交织的技法,超越了具体物象的局限。这种无需草稿、随心所欲的创作手法,使得画面洋溢着偶然性的趣味。他坚信,“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自然之趣最为关键”。华君武在观赏了邵大箴的首次个展之后,挥毫题写了“已入化境”四个字,赞誉其画作精妙至极,如同吞食一般,毫无任何瑕疵。从入境之境到化境之境,直至艺术无止境,邵大箴的画作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精神滋养。
其书法风格鲜明,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笔画线条瘦削而有力,展现出一种简朴自然、内敛含蓄的气质。他在笔触中融入了理论思考,将学术的意境与艺术创作相融合,注入了我国文人“澄怀观道”的深刻精神。
邵大箴的作品《书法小品》采用纸本材质,尺寸为40厘米×30厘米×2,创作于2020年。
桃李天下的教育传承
1960年7月,邵大箴学成归国,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在那个信息相对匮乏的年代,他率先在国内系统地传授西方美术史,他的课程和著作成为了学生认识西方艺术的重要途径。此后,他勤勤恳恳地在美术史论和艺术教育领域深耕了六十多年,他的教育成果远远超出了课堂的范畴。
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主席范迪安认为,邵大箴堪称“美术界学术领域的巨峰”和“杰出的导师”,在教育事业上,他全心全意地培养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励年轻学者和艺术家从宏观角度审视,从具体细节入手。他所留下的思想财富和学术成就将继续指引我国美术理论的构建和实践探索,成为推动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宝贵资源。许江,中国文联的副主席,指出邵大箴凭借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人格魅力,塑造了数代美术工作者的精神面貌,他的思想和精神还将持续对现时及未来的中国美术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邵大箴的作品《书法小品》以纸质材质呈现,尺寸为40厘米×30厘米×8厘米,创作于2020年。
这位学术界的巨擘在教学中强调“深入”与“超越”的统一——既要对史料进行深入考证,又要拥有宽广的视角,并且鼓励学生们积极发问。中央美术学院的孙景波教授回忆道,邵大箴作为我国美术史与理论教育的先驱,他在学术研究上严谨认真、悉心指导后辈,堪称所有导师的典范。刘巨德教授在评价邵大箴先生时说,先生不仅凭借其深厚的学识启迪了无数学子,还以他朴实无华的品格和无私的关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以及艺术教育的典范。
邵大箴以毕生恪守的“大道箴言”为准则,不仅对美术史论进行了学术性的归纳总结,而且对文化精神进行了时代的深入思考。他通过理论构建为我国美术确立了定位,通过艺术创作展现了人文理想,通过教育实践继承了学术的火种,最终在有限的人生旅程中,实现了对知识无限追求的精神飞跃。这份遗产仿佛是他画作里所描绘的山水景象,既简朴又富有深意,于纯真之中显现出至高哲理,不断地指引着中国美术发展的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