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内蒙古的张女士向我们反映,她的女儿刘丽丽,生前居住在长春。2020年8月,年仅32岁的刘丽丽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了头孢类药物的注射。随后,她出现了头痛、呕吐、冒汗等过敏反应,并被紧急送往北京接受治疗。不幸的是,在前往北京的途中,她乘坐的一辆印有“吉大一院”字样的救护车上离开了人世。张女士感到难以接受,因为涉事救护车所属的公司不仅没有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就擅自开展业务,而且直到现在仍在继续运营。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转运中心救护车(受访者供图)
7月2日,极目新闻记者与张女士取得联系。张女士透露,2020年7月29日,她的女儿刘丽丽因患有风湿病,被送往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风湿病科接受治疗。尽管在告知护士刘丽丽有头孢类药物过敏史的情况下,医生并未对女儿进行药物过敏、药物适应证和禁忌证的评估。然而,同年8月2日上午10时左右,医生还是给刘丽丽注射了头孢吡肟。
张女士的女儿刘丽丽在救护车上(受访者供图)
张女士表示,她的女儿随后出现了头痛、恶心、出汗等过敏反应,医生建议她紧急将女儿送往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在2020年8月5日,一辆印有“吉大一院”字样的救护车将女儿送往北京,然而让她始料未及的是,大约在当晚11时30分,女儿在转院途中不幸在救护车上离世。
长春市南关区的长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刘丽丽开具了死亡证明,证明显示其死因为多发性心肌炎。据证明,刘丽丽的遗体并未进行尸检,且已经火化处理。
长春东业投资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分支企业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达成的合作协议(资料来源:受访者提供)。
张女士后来方知,将女儿刘丽丽送往医院的救护车隶属于吉林省仁康急救站有限公司,并非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所有。此外,吉林省仁康急救站有限公司是长春东业投资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分支,而长春东业投资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已有合作协议在先。
长春市朝阳区卫生健康局的处罚决定(受访者供图)
张女士提供的长春市朝阳区卫生健康局的处罚文件表明,吉林省仁康急救站有限公司因未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被没收非法所得三万一千三百五十元,并处以罚款十三万零二百五十元,该处罚决定的具体日期为2021年9月26日。
封面新闻报道,2021年9月,吉林省仁康急救站有限公司因未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而擅自开展业务,导致其非法所得被没收,并受到了13.02万元的罚款处罚。进入次年,该公司再次因相同原因遭到处罚,被罚款10万元。
2023年7月19日,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在第一审中作出判决,决定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需承担10%的赔偿比例,吉林省仁康急救站有限公司则需承担60%的赔偿比例,总计赔偿张女士及其配偶63万余元。然而,双方均对这一判决结果表示不满,并随即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到了2025年2月,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最终作出裁定,决定维持原审判决。
强制执行申请书(受访者供图)
张女士向极目新闻记者透露,在2024年7月,她与丈夫一同向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交了强制执行的申请。据此,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已履行了判决,支付了相应的赔偿金。但仁康急救站有限公司仅支付了大约6.8万元,剩余的约48万元赔偿金至今尚未到位。
长春市朝阳区法院的庭审笔录(受访者供图)
张女士透露,在2025年4月1日,她拿到了长春市朝阳区法院的庭审记录。记录中提到,关于长春东业投资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以及吉林省仁康急救站有限公司是否继续运营的疑问,仁康急救站有限公司明确回应称仍在运营,并指出其运营期限为长期。
7月2日,极目新闻记者联系了仁康急救站有限公司的客服热线,对方回应称,该机构提供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精诚陪诊服务,若需要安排急救车辆进行转运,她能够协助进行联系。
不久后,极目新闻的记者接到了一个电话,来电者自称为“吉大一院转运中心”的工作人员。记者假扮成患者家属,向这位工作人员进行了咨询。她透露,如果没有医护人员同行,一辆救护车会配备两名驾驶员,费用为每公里10元。此外,还需支付50元的担架费用,氧气费用则是每小时50元。若需医护人员随行,她需要进一步核实相关情况。
该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目前主要负责院后患者的转移工作,负责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病人接出院。他们自身并无医护人员,仅能提供司机和救护车服务。通常情况下,他们并不承接将患者从外地转运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院前转运业务。
该工作人员表示,这些救护车均为合法的急救车辆,归属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并由其负责管理。然而,若需开具发票,则必须以吉林省仁康急救站有限公司的名义进行。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的转运中心服务台
2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抵达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抵达急诊科门口时,看到一处服务台上面醒目地标注着“吉大一院转运中心”的字样,墙上也张贴了联系电话。一位身着绿色工作服的转运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如有需要救护车进行转运,可以联系他。他还透露,目前吉大一院的救护车转运服务由仁康公司负责运营,并且向记者指明了救护车停放的具体位置。
停车区的救护车已无“吉大一院”标识
极目新闻观察到,该工作人员指引的停车区域里停放着超过十辆救护车,这些车辆表面并没有“吉大一院”的明显标志,只在车头和前门部位贴有红十字标志,而其他部分则保持空白无字。
记者随后向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总服务台进行了询问,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若需救护车转运,可以联系转运中心的电话,“我院的120便是如此”,至于转接的具体手续,她却并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