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安区阳光名都小区,香樟树荫下,低层居民渴望阳光洒满屋内,而高层住户则对那片清凉的绿意倍加珍惜——这里上演的“树木与光线”之争,恰是高度紧凑的城市空间中,不同需求相互碰撞的一个生动例证。
街道,作为城市治理的末端环节,扮演着调和居民需求与制度规范的核心角色。今日(2日),静安区曹家渡街道发布了全市首个此类《小区树木遮挡治理工作指引》,其目的是为了解决辖区内14个居民区及3.2万户居民因树木遮挡所引发的采光、通风等民生难题。
这一举措象征着个案协调向制度性应对的过渡。静安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宫明军满怀期望,这份指南有望将居民们分散、多样甚至存在分歧的诉求,纳入一个高效、规范化的制度途径,并使之转化为明确、易于执行的规则共识。
可操作
阳光名都小区于2004年落成。起初,居民们并未察觉到树木的遮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四年后,那些栽种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枝叶繁茂。尤其是香樟树,甚至能长到七楼的高度,由此带来了不少烦恼。
小区业委会主任陆建萍深知不同居民的利益诉求各异,对那些树木的看法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她身为居民,对各家各户的难处感同身受:有孩子对花粉过敏的家庭,对窗外的飞絮特别敏感;而新媳妇坐月子期间,渴望能晒到充足的阳光。在有些情况下,相关部门到现场进行协调时,才发现那些抱怨树木遮挡光线影响生活的居民,与那些抱怨树木破坏绿化环境的居民,竟然针对的是同一棵树。
物业管理陷入了矛盾的漩涡,却显得力不从心。胡美玲负责人直言:“我们欠缺专业的园艺知识,而协调各方利益诉求更是愈发棘手。”她进一步解释道:“《民法典》规定小区内的树木属于所有业主共同所有,相关法律法规也清晰划定了权责界限,并明令禁止过度修剪。然而,‘合理修剪’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如何精确衡量采光需求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曾让物业管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今,指引文件的发布,正致力于将居民们感性的抱怨——“屋内光线不足”“树枝看起来存在安全隐患”——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量化指标:对遮光程度进行分级评定,对枝条的风险进行明确划分,进而据此确定科学的修剪范围。
静安区绿化管理中心提供了技术支持,曹家渡街道据此制定了详尽的修剪规范,要求保留超过三分之二树冠,并严格禁止“砍头式修剪”等违规操作。规范更加细化,执行更加精准,实施“每棵树个案讨论”制度。若住宅南窗在冬至日日照时间不足一个半小时,或树木确实对房屋安全构成威胁,居民可提出修剪或迁移申请。申请递交后,区绿化部门的专业人员将上门进行现场勘验并确认。
小区树木修剪过程中遇到难题,我们得以依靠社区园艺师和静安园林公司的专业技术支持,共同判断哪些枝条需要保留,哪些可能会遮挡光线或是存在安全隐患。
陆建萍指出,这份指南成功填补了部分认知上的差异,将个人意愿转化为客观事实,从而为最终的决策过程贡献了必要的科学支撑。
该机制源自“实战”经验。例如,四和花园居民区运用“党员排查需求、专业现场鉴定、民主协商共治”的闭环模式,仅用两天时间便完成了28棵超高树木的修剪回缩工作。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桦总结的这些经验,已上升为指引内容,并成为其他社区可借鉴和推广的治理典范。
可持续
曹家渡街道,其面积仅有1.5平方公里,人口密集,紧邻社区,成为洞察社区难点、汇集民意的“前沿阵地”。街道林长办副主任熊庆莉掌握一组数据,显示小区绿化问题在12345市民热线中的占比逐年上升。今年上半年度,我们接到了近一百起涉及小区树木问题的居民来信,这些诉求主要集中在树木影响居民生活、损害绿化环境以及绿化布局调整等方面,这一数字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五。
宫明军认为,制定街道指导文件的真正用意,是摆脱“一事一议”的局限,以及矛盾激化后紧急应对的循环。“他主张通过事先设定规则和流程,打造一个能够持续吸收、处理、解决这类社区矛盾的机制。”
在场的物业管理方提出,未来或许应当强化对资金来源方面的实践性指导——此类指导往往成为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专业修剪费用应如何筹集?是将其包含在常规物业管理费中、启用小区公共收入、申请专款维修资金,抑或是在特定情况下寻求政府财政支持?只有明确了资金来源的途径,才能有效避免因资金问题协商不成而导致项目停滞。
沪中新苑物业经理沈寅向记者透露,进行乔木常规修剪,胸径小于30厘米的树木,费用大约在500元以上,而这还不包括登高作业的费用;若要保留树木的主干结构,进行抽疏枝的“回缩修剪”,每棵树的费用则高达800元以上。若一次性修剪大约20棵树,对于老旧小区来说,这笔费用无疑给本就紧张的维修基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破解资金困局,基层各显其能。阳光名都小区通过每月约2.2万元的停车费收入以及每年超过10万元的广告收益等多种公共收入来源进行资金补充;长宁区的虹旭居民区借助社区基金会筹集了6万元资金,这些资金专门用于树木修剪和社区花园的维护工作;东镇居民区则尝试使用共享碎枝机,将修剪下来的枝条就地粉碎成肥料,从而节省了清运费用,使得每棵树的修剪费用降至250至650元之间;而闵行区的一些物业则自行购买登高车,并组建了专业团队,这使得单次修剪的成本直接下降了30%。
曹家渡街道不仅限于“剪”这一环节,还引入了“码上办”系统,使得公众能够通过扫码随时提出问题和给出建议;与此同时,该街道还强化了监管力度,并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居住区绿化负面清单,确保街道落地实施,严格禁止私自占用绿地种植蔬菜、擅自改建车位等行为,以巩固治理成效。
社区工作者以比喻的方式指出,对树木进行修剪,实际上是在调整我们与自然以及邻里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