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涛像(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阳光灿烂,青山如墨。坐落在闽西上杭县溪口镇大岭下自然村,位于巍峨双髻山脚下,有一座庄严肃穆的革命纪念亭。该亭子是为了缅怀那位出自当地的抗日英雄廖海涛而建。
1941年,江苏溧阳塘马战场,廖海涛为保护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及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成功突围,他率领部队与日军和伪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不幸因伤势过重,英勇捐躯,终年32岁。
大岭下村被誉为革命的重要据点。1929年4月,该村便设立了农会组织,当时刚加入党不久的廖海涛便成为了该组织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廖海涛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投身革命事业后,他遵照组织的安排,参与了多次起义的策划;同时,他还致力于发展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妇女会等组织,成功吸纳了超过八成的村民;此外,他还建立了乡、区苏维埃政府,并担任了领导职务。
革命形势不断向前推进,1931年,闽西红军兵工厂搬迁至大岭下村。同年9月至次年7月,廖海涛先后担任了新组建的中共代英县委的领导职务,以及中国工农红军代英独立营的营长,他在上杭地区持续投身于革命斗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离去之后,那些留存下来的各级党政干部以及红军战士们,在双髻山等战略要地附近的大岭下村周边建立了根据地,他们在此展开了异常艰苦且顽强的游击战争。廖海涛所率领的部队,也在此地持续活跃。
在这段时间里,敌对势力运用了多种狠毒的策略,对根据地的人民和军队进行了猛烈的反击。上杭县党史与地方志研究室的副主任李金昌表示,廖海涛承受了母亲和子女被杀害的惨痛损失,然而他依旧坚守着“唯有坚如磐石的共产党员,绝无屈服投降的布尔什维克”的坚定信仰。
全民族抗战爆发之际,廖海涛于1938年3月加入了新四军二支队,随部队北上至苏皖抗日前线,并担任了四团政治部主任一职。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并指挥了数十次战斗,为恢复和建立苏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1年11月28日,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党政机关以及十六旅旅部所在的江苏溧阳塘马村不幸遭遇敌人袭击。廖海涛坚决拒绝先行撤退,带领500余战士勇敢地抵抗了数量是自己七倍的日伪军。他们从28日凌晨开始激战,一直持续到上午10点左右。最终,由于敌军火力的压制,廖海涛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廖海涛英勇捐躯,新四军军部随即向全军发布通电,对廖海涛进行了极高的赞誉。通电中称廖海涛是我党我军杰出的老干部,他为了党和革命事业奋斗了整整十多年,忠诚、坚定、勇敢、负责任,历经艰辛,为苏南根据地的建立立下了显著的功勋。
自2003年起,该地在大岭下村原有的革命纪念设施之上,相继建成了革命纪念亭和抗日英烈廖海涛生平事迹展馆,同时对这些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使之成为“忠诚”教育基地。在每年的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当地的中小学生以及干部职工纷纷前来,参与祭扫和学习教育活动。
近期,我们成功策划并编撰了诸如《红色溪口》等一系列红色历史教育读物,同时,我们对红色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推广研学旅行和乡村旅游,致力于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弘扬前辈们的崇高精神,以稳健的步伐迈向未来。溪口镇党委书记王如永如是表示。
(新华社福州6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