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人普遍预期特斯拉会通过降价策略对抗小米YU7之际,出人意料的是,7月1日,特斯拉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对外宣布Model 3长续航版的价格将上调至1万元。
这一非同寻常的行为究竟释放了何种信息?实际上,特斯拉通过不断推出创新举措,彰显了其日益增强的技术信心。此举亦对中国汽车行业的每一位参与者提出了疑问:未来的市场竞争,究竟是应该围绕价格展开激烈竞争,还是应该以创新为核心进行较量?
上周,小米YU7凭借其“高性价比”的特点进入市场,短短三分钟内订单量便突破了20万,成功跻身车市“鲶鱼”,引发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广泛担忧。特别是特斯拉,受到的冲击可能更为显著,因为自小米YU7上市以来,它就始终将特斯拉Model Y作为其主要竞争对手。在小米YU7发布前夕,特斯拉的股价随之大幅下滑,跌幅达到了3.79%,其市值在一天之内减少了大约400亿美元,这一现象充分反映了市场对小米YU7潜在竞争对手的忧虑。
面对小米YU7带来的销售压力,众多汽车制造商相继出台了“取消订单补偿”的措施。这意味着,消费者若因购车等待时间过长而希望取消小米YU7的订单,同时又担心会损失5000元定金,那么在选购其他品牌车型时,这笔定金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偿。然而,这一做法实质上仍旧是在进行价格竞争,车企普遍采取抵扣车辆价格或提供积分奖励等方式来退还消费者那5000元的订金,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隐蔽的降价手段。
这种策略在短期内或许能奏效,然而从长远角度考量,其效果是有限的。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给行业带来了深刻教训:尽管价格战可以迅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争夺那些犹豫不决的客户,但最终会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削减研发资金,加剧产品同质化现象,对行业的持续发展不利。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会议中明确指出,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对企业的低价无序竞争行为进行整治,同时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并促使落后产能有序淘汰。这一举措传递出清晰的信息,即我国汽车市场的未来将不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企业若想在市场中长期立足,就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产品竞争力。
特斯拉此次调价,其技术升级与配置提升构成了其信心所在。特斯拉所售的,并非仅仅是电动车,而是一个不断演进的“科技产品”。以Model 3为例,其续航能力的增强,得益于特斯拉在电池化学成分及管理系统方面的深厚积累,这使得其能够持续突破电池性能的边界;而百公里加速性能的提升,则彰显了特斯拉OTA技术的优势,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软件定义汽车所带来的价值。
特斯拉此次的升级幅度不大,然而其逆势提价的举措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启示:汽车制造商若想在市场中掌握定价主动权,就必须在科技创新领域打造出明显的代际领先优势。
展望下半年我国汽车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我们尤其需对“过度重视营销、忽视研发”的倾向保持警觉。2024年,特斯拉投入了高达329亿元人民币用于研发,这一数额在国内车企中仅次比亚迪。相较之下,国内众多车企在2024年的激烈价格战中,研发费用占比有所下降,而营销费用却显著上升。
中国汽车企业若欲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不应仅仅依靠营销策略和硬件堆砌,而应将核心关注点转向技术革新,包括但不限于增强车辆整体性能、优化自动驾驶技术算法以及构建人车居住生态体系等领域。
展望未来,我国汽车工业若要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则务必跨越从价格竞争到价值创新的阶段。打造独有的“技术壁垒”,对于汽车企业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举措。同时,一个日益成熟、理智的市场,终将给予那些坚守长期发展、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企业以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