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YU7上市后,又一款挑战Model Y的产品来了。
6月30日,小鹏汽车的掌舵人何小鹏通过发文表达了对小米YU7在上周发布时取得的卓越成绩的祝贺。他强调,YU7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其强大的产品竞争力。为此,何小鹏在发布会当天便果断下单,期待雷总能尽快完成交付。此外,他还提前透露,小鹏G7也将于7月3日正式上市并举行发布会。针对此事,小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通过发文进行了答复,表达了对小鹏公司的感谢,并表示公司会加快生产进度,力求尽快交付车辆。同时,雷军也对小鹏G7的发布会表示了良好的祝愿,希望活动圆满成功。
尽管两位高层领导之间的交流颇为融洽,然而,作为直接竞争对手,小米YU7对小鹏G7在市场上无疑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6月12日,小鹏G7正式开启预售,这款车型被定义为中型纯电动SUV,小鹏官方称之为“AI智能家庭SUV”。它首次配备了小鹏最新的科技成果,其亮点集中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方面,例如追光全景AR-HUD、标配的城市无图智驾以及AI智能座舱等,起售价为23.58万元。小鹏G7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特斯拉的Model Y、小米的YU7、智界的R7、极氪的7X以及乐道的L60等纯电动五座中型SUV。
在G7正式上市前,G6已进行了升级换代,并取消了超过20万元的配置,转而角逐17万至20万元的纯电中型SUV市场。同时,G7则专注于二十万元以上价位的空间布局,以此构建起双车型矩阵,旨在全面覆盖17万至25万元的家庭纯电SUV市场,并肩负起提升小鹏品牌高端车型销量和利润的关键使命。
G6在整车尺寸、底盘、智能驾驶等方面均以Model Y为参照,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然而,G6在市场上的表现并未对Model Y构成实质性威胁,其销量也有所下滑。今年进行改款时,小鹏将售价降至18万元,销量有所提升。尤其在4月和5月,销量再次攀升至月销5000辆的水平。G6的定位调整方向也是恰当的。
G7与G6实质上是“双胞胎兄弟”,这一点从它们的尺寸空间上便可得到证实。G7的尺寸为长4892mm、宽1925mm、高1655mm,轴距为2890mm;而G6的尺寸则为长4758mm、宽1920mm、高1650mm,同样轴距为2890mm。通过观察其外部尺寸和轴距,我们推测G7是在G6的基础上对前后悬进行了延长处理,并且车身与底盘的结构、动力系统等方面实现了大量共享。这样的改动使得车内空间得到优化,整体设计也更加和谐统一。
其产品开发策略已基本显现,G7所选择的竞争对手或是Model Y,他们正致力于提升科技感受力并增加车身尺寸,以期在竞争中与Model Y抗衡。这样的策略能否促使G7的销量攀升呢?
从消费者视角出发,首先观察用户对购车时的否定因素,发现在品牌、外观设计以及能源类型这三个关键点上,G7相较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并未展现出压倒性的优势,但仍有其独特的竞争力。一方面,尽管G7的外观设计可能无法与小米YU7带来的市场反响相媲美,但其整体协调性和设计水平依然值得肯定;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偏爱原创设计的消费者来说,G7无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在品牌建设上,小鹏相较于特斯拉等品牌仍存在一定距离,G6车型的表现已对此予以证实。即便其PVA性能优于Model Y,亦不足以对市场产生显著影响。在品牌知名度上,小鹏亦不及小米。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小鹏已塑造出独特的品牌特色,并积累了一定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小鹏的品牌形象呈现出了正面效应,与特斯拉、小米相比,其争议性相对较少。
就目前情况来看,G7在三大电气性能方面并未出现显著调整,这或许是因为其前代产品已在市场上经受住了考验并获得了认可。具体来看,G7依旧采用G6的80.8kWh磷酸铁锂电池,预售车型的续航里程为702公里(而YU7的续航已达到835公里),充电速度支持5C,每百公里能耗为13.2kWh。在这些领域并未显现出显著的长处,然而小鹏汽车却拥有独特的优势——在消费者购车选择的关键竞争点上,具备科技特性上的优势以及用户体验上的差异化。这恰恰是小鹏汽车长期坚持的科技策略,也是其相较于国内其他竞争者的显著特色所在。
在上次的预售活动中提及的87英寸AR-HUD,作为行业内的首创之作,其硬件由华为提供,借助“含华”元素来增强科技感;在智能驾驶领域,它依旧表现出色,稳居行业前列;小鹏汽车始终坚持采用纯视觉、无激光雷达的智能驾驶技术,全系车型均标配“城市无图自驾”功能,以此彰显其先进性;此外,该车型还搭载了3颗行业中最具算力的自研图灵芯片,以及配备VLM大模型的AI智能座舱。
每一项单独来看,都彰显了小鹏在G7车型上追求的科技氛围,小鹏致力于使G7在科技感方面超越其他同类产品,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需留意的是,目前市场对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反馈显示,消费者普遍不太愿意为这类体验支付额外费用,即便是华为搭载“双智”技术的产品,也无法保证用户会心甘情愿地支付更多,例如深蓝、智界、享界等品牌的多款产品,也仅能实现有限的加价销售。
用户更倾向于将其视为标配,在这样一个普遍对“软件”采取免费使用的互联网时代,软件所赋予的科技感难以实现价值提升。未能实现价值提升,为用户提供超越预期的科技体验,正是G7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小鹏持续追求的发展目标。因此,G7整车在最终的定价上,必然会朝着这一目标迈进。
在二十万辆级别的纯电动SUV领域,G7即将遭遇激烈的竞争局面。小米YU7已迅速成为热销产品,其上市后的订单量已预购至次年;而Model Y则持续占据销量冠军宝座,即便面对YU7的挑战,仍能凭借品牌影响力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目前,G7若想在产品力上超越这两款竞品,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智界R7价格下调,受到YU7的影响,预计未来还将进一步降价以增强竞争力;同时,极氪7X在产品实力上同样不容忽视,目前其在市场上的表现亦相当不错。
G7意图从竞争对手那里夺取市场份额,但仅靠智能驾驶和AI智能座舱的科技感似乎难以实现。因此,G7目前推出的最佳策略是将售价设定在20万至24万人民币之间,通过这一价格策略与YU7、Model Y形成差异化竞争,以此吸引对价格敏感的年轻消费者,同时也能吸引那些迟迟未能收到YU7交付的消费者。这或许正是G7选择在YU7之后举办发布会的理由,以便YU7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其上市计划。
鉴于与竞争对手的实力对比,小鹏G7的起始售价预计将至少包含2万至3万的浮动空间,这样的价格区间是官方目前透露出的定价预期。然而,结合小鹏近期的定价策略以及市场动态,其价格有可能触及20万的起售点,这一价位足以与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过,低于20万的起售区间已经被官方明确排除在外。
此外,YU7的成就或许能为小鹏提供借鉴,教它如何在产品层面上与特斯拉展开有效竞争:仅仅在PVA方面与特斯拉持平是不足以消除品牌效应对消费者心理的冲击,唯有在用户体验、外观设计、直观性能等多个维度实现全面超越,并且保持价格优势,使得消费者在上市之初就能感受到物超所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购买意愿,才有可能迅速走红。
G7作为中国新势力中专注于技术研发的标杆企业,其上市成为了小鹏今年备受瞩目的重要产品。若你对技术或科技情有独钟,不妨深入地去感受这款产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