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市民通过解放日报和上观新闻的“民声直通车”平台提出,位于十六铺码头与复兴东路轮渡码头之间的外滩滨江观光道上,不少地砖出现了裂缝,且这些裂缝长时间未得到修复,安全隐患十分明显。此外,投诉者还提到,他曾亲眼看到有游客从轮渡下来时,踩到这些碎裂的地砖,险些跌倒。
地砖碎裂程度如何?为何迟迟不能修缮?记者前往现场调查。
700余米观光道有多处地砖碎裂
7月9日傍晚,记者抵达了复兴东路轮渡码头的周边。此刻,一艘轮渡恰好停泊在码头。正值炎炎夏日,船上不仅有骑电动自行车渡江的上班族和送餐人员,还有众多中外游客,甚至还有不少旅行团特地组织乘坐轮渡横渡江河。
记者随人流走上台阶,抵达滨江观景平台,沿着十六铺码头方向步行不到一分钟的功夫,便发现了一处地砖破裂的情况。这并非一块地砖的单独破损,而是整排地砖东西向全部断裂,裂缝从江边护栏一直延伸至草丛,横贯了整个滨江观光道。经过仔细观察,我们注意到,这些破碎的部分呈现出灰白色,与周边的灰黑色形成鲜明对比,修补的痕迹隐约可见。破碎的地砖边沿被金属框所支撑,但遗憾的是,这些金属框已发生变形。这一排共有二十多块地砖,其中碎裂严重的部分几乎变成了粉末或碎石,而那些碎裂程度较轻的则遍布裂痕,甚至有些碎砖被踢到了路面上。此处安置着一根陈旧的警示柱,其上标注的文字却是“禁止停放车辆”,给人的感觉似乎它仅仅是为了在此处提供临时性的安全警示。
地砖碎裂较严重。
沿着十六铺码头继续前行,记者观察到,破碎的地砖并非仅限于复兴东路轮渡码头周边的一小块区域。在长达700多米的观光步道上,分布着十余处相似的破损地带,其中较为严重的破损区域有三四处。这些破损的连续地砖主要集中在江边护栏的连接部位,并且每一处都配有金属框架作为支撑。除了这些相对“规律”的破碎之外,观光步道上还存在着不少地砖裂缝和松动现象,记者在行走超过20分钟的时间里,几乎每隔数分钟就会不自觉地踏上几块松动的地砖,脚下随之传来“咯噔”的声响,而部分区域的照明条件又较为昏暗,若行走速度加快,则极易因此发生跌倒事故。
碎裂区域位于护栏一段与另一段的衔接处。
步道使用与维护存在矛盾
这条观光步道是游客从复兴东路轮渡码头出发前往十六铺码头时不可或缺的路线,复兴东路轮渡码头的“东复线”因其可观赏东方明珠和陆家嘴的“三件套”而备受游客青睐,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地。众多游客在轮渡下船后,沿着步道一边欣赏对岸浦东的夜景,一边前往十六铺码头,乘坐观光游船继续游览。
记者与游客们一同抵达观景平台之际,他们急匆匆地朝着十六铺码头走去,与此同时,众多市民也在此地进行跑步锻炼,种种因素交织,导致该地段行人络绎不绝。记者沿途留意,发现众多游客行走时易踏到破碎的砖块,其中有人因此跌倒,而携幼同行者则会向孩子叮嘱“切勿奔跑”。与此同时,夜行市民似乎已对这碎裂的地砖习以为常,他们通常会选择放慢行速,尽量避开那些破碎程度较重的区域。
该平台人流量很大。
这位夜跑的市民向人透露,他每日跑步都会路过此地,经过他的观察,这些地砖并非未曾修复,而是修复后不久便再次遭受踩踏,碎裂情况愈发严重,“目前情况有所改善,但之前地砖间的落差竟达十公分以上!”
地砖破损后,是否有人负责进行保养?这责任又应当由谁承担?黄浦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透露,这个景观平台是由一家市属国有企业负责建造与保养的,在此之前,黄浦区相关部门也曾经与之联系并敦促其进行修复,目前预计在今年内可以完成修复工作。
记者向该企业负责工程的人员进行了电话咨询,对方透露,该平台的建设工作在2017年得以完工,同年年底,为了与黄浦江核心段两岸的全面贯通相协调,平台对公众开放,同时,景观平台的管理职责也转交给了区里的相关部门。然而,设施的维护任务仍旧由该企业承担。
该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出现裂纹的地砖位于建筑结构的变形缝区域,也就是之前提到的“护栏连接点”,此裂缝贯穿了建筑的东西两侧;该区域的金属框架仅作为变形缝的盖板支撑,用以增强局部承重能力,然而它却无法承受车辆的重量。破裂并非由市民游客的踩踏所致,实乃绿化养护单位必须每日对平台上的绿化进行灌溉,而灌溉所需的水是通过重量超过两吨的运输车辆运送至景观平台的,这导致地砖承受了压力而破裂,尤其是在变形缝处的结构本就较为薄弱,因此损坏情况更为严重。
绿化用水运输车辆。 相关单位供图
正如上文市民所言,变形缝处的裂缝确实历经多次修补,然而,绿化养护工作主要由市政部门承担,至于地砖的维护则由本市国有企业负责,这导致了平台路面在使用和维护上产生了矛盾。当初景观平台的设计初衷是作为步行道,并未考虑到车辆通行的需求,因此,在后期很难对局部进行加固和维修。
目前,相关单位已拟定全面维修规划,预计国庆节前即可完工。在维修过程中,将优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变形缝结构进行修缮。同时,在制定维修方案时,亦将充分考虑绿化灌溉需求,计划增设自来水管道,以防止绿化车辆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