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傍晚时分,大约4点左右,长子县岚水乡西马村的一个舞台上,说书艺人刘引红正在演绎长子鼓书《小两口回娘家》。随着表演的进行,台下的观众逐渐增多,其中中老年观众占据了大约三分之二的比例,还有一些来自外村的人骑着摩托车或自行车特地前来观看。
刘引红在台上边说边唱,以歌唱为主,能够一人分饰多角,切换自如;她那优美的曲调,声情并茂的说唱,让台下的观众陶醉其中。每当说到有趣的地方,台下便会响起一片掌声和笑声。78岁的王凯显老汉感慨地说,闭上眼睛听鼓书,感觉就像是在看戏,但相比之下,听鼓书更加令人满足!
a民俗与鼓书难以割舍的情结
上党地区,这片古老的大地,神话传说层出不穷,同时,它还是说唱艺术兴盛之地,被誉为“曲艺之乡”,其中长子鼓书尤为盛行。在这些传说里,当地民众对神灵的敬畏与原始的崇拜紧密相连,而敬神的传统亦源远流长。
长子县文化馆的馆长王琴阐述道,在历史长河中,每逢佳节庆典,长子县都会举办盛大的迎神赛社活动,而每当诸神诞辰长治市长子县说唱团,庙会亦会如期举行。即便时至今日,各个村镇依旧保持着每年至少举办两至三次庙会的传统。在这些敬奉神灵的民俗活动中,以娱乐神灵为主要目的,邀请“八音会”演奏、上演“唱大戏”、讲述“神书”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环节。
自宋代起,戏曲与说唱艺术成为了当时长子地区广受欢迎的文化娱乐形式及民间习俗之一。在这一民俗的培育与习俗化的过程中,众多承载着民俗文化的人活跃其中。其中,“说书人”这一群体尤为突出,他们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和发展民俗与鼓书艺术,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行业,并涌现出若干组织和机构。清代初期,晋东南一带兴起的“三皇会”乃是一种“说书人”的团体。此组织对清代说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每年定期举办的年会,以及为三皇爷讲述故事的习俗,这些长期的活动使得人们自然而然地将之视为一种传统,进而演变成一种集体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子当地的民间祭祀和民俗活动中,长子逐渐演变成了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同时,“请人说书”也成为了上党地区民俗活动中的核心环节,民俗与鼓书之间形成了紧密相连的纽带。
b听说书已成当地人的“习惯”
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将长子鼓书纳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5月19日,记者在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恰巧遇到了长子鼓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刘引红,她正带着自己的徒弟们在岚水乡的西马村进行一场精彩的演出。
舞台系临时搭建而成,面积大约在二十平方米左右,距离地面有超过一米的层高,并悬挂着横幅,插上了红旗。舞台左侧后方放置了一张桌子,桌上陈列着书鼓、竹板等打击乐器的物品。桌子的两侧和后方,演员们既负责敲击乐器,又根据剧情需要,轮换着扮演书中的角色,走到桌子前进行表演。说书人刘引红手持简板,边击打边唱边讲述,演唱过程中,偶尔会融入上党梆子、落子和河南豫剧的唱腔。她绵甜的嗓音、委婉的唱腔,不时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刘引红,今年43岁,是长子县丹朱镇西鲍村的一员,她来自一个农民家庭,作为家中的长女,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长子鼓书在申胖友等人的引领下,在全县范围内迅速流行开来。刘引红深受其影响长治市长子县说唱团,逐渐对长子鼓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每当放学回家,她便会模仿艺人们敲击乐器、吟唱曲调,那股韵味十足。初中时期,刘引红的鼓书意识逐步走向成熟,她深刻感受到了父母作为农民,抚养四个子女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同时,她对长子鼓书的热情愈发浓厚。于是,她毅然决然地无视了家长和老师的劝阻,在1983年初中毕业后,选择了拜许天宝为师,开始学习长子鼓书。历经三年多的勤奋钻研,刘引红在业界小有名气。1987年,年仅15岁的她创立了“长子县永红曲艺宣传队”,并带领团队深入农村进行演出。1990年,该团队更名为“长子县永兴曲艺说唱团”。到了2012年,刘引红又申请成立了“长子县引红曲艺演出有限公司”。
刘引红在鼓书说唱领域耕耘二十余载,她所率领的团队深入乡村,穿梭于上党各村落,其表演深受观众喜爱,当地居民纷纷慕名而来,聆听她的说书艺术。
刘引红,现任长治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她曾多次前往北京、天津等地,与曲艺界的知名人士同台献艺,并赢得了众多荣誉。长子县曲作家暴玉喜创作的长子鼓书《腊月天儿》,由刘引红倾情演绎,这部作品受邀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的曲艺展演,并在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中,荣获了创作和表演的提名奖项。“牡丹奖”是曲艺界的国家级最高奖项。
崔军建,长子县文化局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如今在当地,听鼓书已逐渐成为一种风气。若想优秀的鼓书剧本得以广泛传播,关键在于拥有出色的表演者。刘引红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鼓书艺术家,她在多年的说唱实践中,塑造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她的发音清晰,嗓音宛如清澈的泉水,滋润着听众的心田。在扮演角色时,她既不温不火,又拿捏得恰到好处,分寸感极强。在演唱过程中,她精准地掌握了“贯口”的节奏感与抑扬顿挫,将儿化音演绎得既精致又灵动,运用得得心应手,宛如将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来,落地时声音清脆悦耳。
c保护和传承任重道远
长子鼓书的传承与发展,如同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遭遇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缺乏后继者。
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社会基础的变动,使得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发生了转变;同时,婚丧嫁娶等场合的简约化趋势,也让长子鼓书表演的舞台越来越有限。不少技艺高超的鼓书艺术家因年龄增长而逐渐退出了舞台,甚至有的已经离世;而年轻一辈中,能够在技艺上独树一帜、享有盛誉的则为数不多。家庭生活稍显宽裕的,通常不会让孩子选择这一职业。再者,在当今社会,行业间的竞争尤为激烈。鼓书艺人从师学艺,通常需要二到三年的时间,学习周期较长,技艺掌握难度较大。在学徒期间,他们往往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演出地点也不固定,四处奔波,生活颇为艰辛。在这种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鼓书行业显然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吸引和招收后备人才。
长子县文化局透露,为了确保长子鼓书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得到妥善的保护、传承与推广,长子县委和县政府在制定“文化大跨越”战略决策时,将其作为一项关键的艺术发展工程,拨付了专项经费进行支持,并构建了一套健全的政策保护体系。同时,他们致力于加强和优化现有的演出队伍,设立了长子县曲艺培训班,旨在逐步壮大长子鼓书的演唱阵容。繁荣曲艺创作,鼓励鼓书说唱艺人和创作人员创作好的曲艺作品。搜集汇编“长子鼓书”的历史文献资料,编纂成书籍;创设“长子鼓书”的学习基地,引导有志青年向资深艺人请教技艺;搜集“长子鼓书”的实物材料,举办专题展览以供观赏;对经典剧目进行拍摄和录音,并将资料整理成电子文档;对传授技艺的老艺人给予补贴,并发放相应的奖励。
非遗小档案
长子素有“曲艺之乡”美誉,其艺术渊源要追溯到宋元年间。
长子鼓书的表演形式多变,既可由单个人讲述,亦能由多人共同演绎。既可配合舞蹈,又可集体合唱,甚至还能以小品的形式呈现。演出队伍规模可大可小,灵活多变。节目内容丰富多样,深受群众喜爱,紧密联系着民众的生活。长子鼓书的板式种类繁多,弦乐悠扬悦耳,地方特色鲜明。它既适宜演唱篇幅较长的曲目,也适合那些短小精悍、广受欢迎的幽默段子。不仅适用于婚礼、葬礼、庆典、祝寿等场合的歌唱,而且更适宜于街头、饭馆等室内场所的即兴演唱,同时亦适用于伴随舞蹈的舞台表演形式。
1942年,长子县曲艺队正式组建,该队并非仅以鼓书为特色,而是包含了道情、坠子、鼓书三种曲艺形式。进入20世纪60年代,曲艺队开始有女艺人登台献艺,并对鼓书的音乐唱腔进行了持续的革新。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长子县的鼓书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板式,演唱形式稳定,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它不仅擅长演唱短篇曲目,而且对长篇书目如《风雷》等更是得心应手,并频繁参与各类调演和汇演,使得长子鼓书技艺日渐精湛。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它在上党地区广受欢迎,成为了长治市最为盛行的曲艺形式。其传统曲目包括《包公案》、《徐公案》、《回龙传》等,共计30多种。